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原名龙黄村,地处崇州“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因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而得名。全村幅员面积3.9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共681户2354人,4个党小组,党员74人。全村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竹编手工业、劳务输出,旅游产业为经济支柱。
竹艺村坚持以竹产业发展思路,现有竹编大户5户,竹编人才20多人,以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为主,大力发展竹编文创产品。强化央美校地合作,持续“双育双培”,以“造商”代替“招商”,培育杨隆梅、肖瑶等创客人才,引入传统手工艺研究保护工作者冯玮和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马嘶等新村民。实践联合经营型、资本合作型、平台经营型、资产经营型等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培育筠盛小院、囿竹小院等竹产业文创项目,孵化农事体验、民风民俗等新业态。
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构建以竹艺村党支部为核心,新村管委会、竹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两轮驱动的“一核两会”治理模式。一是在新村党支部引领下,成立支委成员、新乡贤、村民代表、文艺队伍等人员组成的竹艺新村管委会。同步选举产生议事会、监事会成员,在管委会下设环境与物业管理、乡贤智囊、矛盾疏导和文娱生活小组,搭建完整的组织、管理运营、引领服务、人才支持四大体系,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二是孵化培育原住民,推动移风易俗。依托新乡贤、新村民等群体作为授课讲师,探索建设“村民课堂”项目,开展“文明公约大家谈”“旅游接待礼仪培训”“乡村旅游发展”等推动村民开拓视野、移风易俗的系列课程,同时大力弘扬忠义传承、诗书传承、乡贤人士、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吃亏是福、乐观向上等7户典型家风家训,并在示范户门前进行上墙展示,引导村民向上向善。三是引进“新村民”,注入新活力。竹艺村在培育新业态同时,引进当代艺术家、中国著名青年诗人、国学古法老师等“新村民”,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文化管家团队等高校和社会组织。“新村民”带着“艺术家的眼睛,人文者的心,经营者的脑”来到竹艺村,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产生互动,将艺术巧妙融入乡村,有效推动当地文化挖掘和再生。竹艺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村,被评为四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地标建筑“竹里”获“艾特奖”文化空间设计奖,代表中国乡村建筑参加威尼斯“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