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中:传承工匠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2024-11-26 16:12:00 来源:德阳日报
看到文物“重获新生”,向世人诉说历史的故事,就会很有感触,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郭汉中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里,游客们或聆听讲解、或默默参观,感受三星堆的文明之光。聚光灯下,一件件古老文物静静伫立于展柜内,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展厅内的热闹不同,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的一间办公室里,郭汉中和团队成员正安静地干着手头的工作。今年55岁的郭汉中迈入文物修复大门已有40年,总共修复文物6000余件,尤其是参与了三星堆1、2号祭祀坑的文物修复,让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黄金面具等数以千计的珍宝惊艳世界。2023年2月28日,郭汉中获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郭汉中(左起第三位)。
“看到文物‘重获新生’,向世人诉说历史的故事,就会很有感触,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看着摩肩接踵的游客,郭汉中有感而发。
修复文物是枯燥的,但也是充满激情的。“文物修复讲究‘慢工出细活’,看到一堆堆带着土屑的碎片,在我们手中变成了完整的青铜头像、面具、铜尊和罍,成就感油然而生。”别人眼中漫长而乏味的工作,在郭汉中眼里却很治愈。
2019年,随着三星堆遗址6个新的祭祀坑开始发掘,郭汉中再次忙碌于文物提取、清理修复现场。“这一轮考古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现在还在清理和拼对阶段。所有文物清理结束后,才说得上分类和下一步的修复工作。”
“保持学习热情、掌握先进技术,结合经验,为文物修复与保护提供更多可能。”在多年的工作中,郭汉中始终坚持学习创新,让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他创造性地使用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操作工艺,提高文物修复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文物修复技术进步。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亲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考察。“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关切和嘱托,至今还时常在我耳边响起,让我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充满了动力。”郭汉中说。
郭汉中(左起第四位)。
唤醒沉睡文物,不仅是情怀,更是专业与技艺的传承。工作中,郭汉中时刻不忘传帮带,将工作方法传授给年轻人,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目前,他总共带了10多个徒弟,大部分是“90后”,不仅有三星堆博物馆的员工,也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部分高校的年轻考古工作者。
如何让年轻人既能理性认识专业、又能保持学习热情?“先给他们‘浇冷水’。”郭汉中坦言,“必须告诉学生,干这行要坐得住‘冷板凳’,十几二十年甚至一辈子都得坐得住。不过,这行要是研究进去了,其乐无穷。”
“郭老师在修复文物时非常认真和细致,对我们这些徒弟要求也很严格。”徒弟尹欢认为,郭汉中对待工作的态度对他们这些后辈影响非常大,“虽然文物修复很枯燥,但看到文物经过修复展现在游客面前,看见大家关注三星堆、了解三星堆,我就感到骄傲自豪。”
“三星堆的国宝那么多,我这辈子是修复不完的,但我的徒弟们可以继续修复。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修复工作者通过不间断的传承与钻研,让更多文物活起来,也让更多国人能够因此提升文化自信。”郭汉中说。(记者 邱洁)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