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攀枝花市召开共富共美城市有机更新攻坚行动推进大会,吹响“钢城焕新姿”的奋进号角。
笔者深入解读《攀枝花市共富共美城市有机更新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现这份方案既是一剂精准施治的“城市良方”,更是一幅“以人为本”的营城蓝图。不同于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它更像手握柳叶刀的城市医生,通过微创手术,实现城市机能迭代,每个项目都是对市民需求的深切回应——它让我们看到,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让每个普通人的日常更美好。
吴禹涵/摄影
数字里的民生温度
翻开这份方案,数据是最直观的民生注脚:240公里排水管网改造,意味着“雨污合流”将成为历史;新建7条主次干路、改造55条道路和人行道,让群众出行更畅通;268个老旧小区、55个完整社区、200部既有住宅电梯加装、241栋危房整治,托起老城区居民的居住安心。
这些精准的数字,是饱含民生温度的“标尺”。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库里首批储备的345个更新项目,每个都明确了开竣工时间节点和具体改造内容。比如钢城大道西段等主次干道路面改造提升和人行道整治,直指市民反映多年的出行痛点;河门口北街等4片历史街区保护,关乎几代人的城市记忆。这种“把项目落到地图上”的精准施策,让城市更新细化到点位操作。
“微更新”里的大智慧
与推倒重建不同的是,这份方案处处体现着“绣花功夫”:在全市统筹开展主次干道沿线风貌整治、老旧商业街区(厂区)转型提质,在背街小巷规整小吃夜市,各县(区)因地制宜每年打造“最美阳台”示范点或示范段……
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微更新”,既节约了改造成本,更保留了城市肌理。
“最美阳台”,也许是最让居民可感知的新变化、新理念。攀枝花市引导居民自主美化外立面,用花花草草装点钢筋森林。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让市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正如方案中那句“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城市更新正从政府工程转变为全民共建。
工业遗产的涅槃重生
方案更加强调对城市文脉的精心呵护。针对三线建设城市文化本底,方案提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采用“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的有机更新模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充分利用三线建设时期的传统风貌建筑遗存,打造涵盖参观、研学、教育等多功能的党性教育、文化宣传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让城市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既是对建设者的致敬,更为城市留住了文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城市原点”的打造,将三线建设指挥部旧址与现代化展馆有机融合。这种时空对话的设计,让年轻人在网红打卡中触摸历史,让工业遗产真正“活”在当下。
城市品质的持续提升
落实生态美市要求,强化城市山体景观打造,持续推进阿署达四季花海、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项目二期等项目,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开展亲水空间建设,提升完善银江湖公园,打造金沙江山水画廊、大河活力绿廊,持续推进沿江休闲景观和湿地建设;实施美丽公园行动,推动老旧公园升级改造,利用“金边银角”建设“口袋公园”6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20平方米以上。
刘家成/摄影
通过一体化推进治山、治水、治城,打造出可感可及的优美环境,实现城市蓝绿生态空间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刀刃向内的制度革新
方案最富勇气的突破,在于直面棚改的“硬骨头”。364宗棚改土地的分类施策,既有连片开发的魄力,也有将零星地块改为民生设施的务实。通过片区开发和点状宗地补充公建短板,加快棚改腾空土地的出让和灵活利用,在城市更新中实现棚改土地“大片区激活价值、小地块缝合民生”的双重目标。
资金筹措机制的创新同样亮眼。既争取中央资金“输血”,又探索社会资本“造血”,同时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产品支持城市更新资金筹措。这种多方共担的可持续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