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四川省道德模范李德工作室:乡村振兴 铺致富之路

2025-04-21 10:49:00 来源:文明攀枝花

分享到手机

  四川省道德模范李德工作室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现有2名全国劳模、4名区级劳模、3名农业专家,主要开展“一老一小”精细化帮扶、引领乡亲增收致富、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等活动。
工作室外部图
  李德,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原党总支书记,自1987年起,他带领村民探索致富道路,引进芒果种植,将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贫困村发展成年产值超7300万元的“攀西芒果第一村”。为解决灌溉难题,他推动电力设施建设,引金沙江水灌溉果园;成立德益果品公司,引进沃柑、金橘等新品种,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他重视教育,自筹资金建立村级小学,设立奖学金,资助200余名学生入学。退休后仍发挥党员余热,建设村史馆、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李德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星火科技二传手”“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好人”“四川省科技致富能手”“四川省百佳村党支部书记”等荣誉。
李德获得的荣誉证书
  关心孩子成长,高扬银龄优势
  李德工作室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和“四川好人”先进优势,举办各类有益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注重“家风家教”教育,工作室特别考虑教育青少年崇尚社会公德,自觉遵纪守法,通过举办“学法懂法守法”“防诈骗·反邪教”“遵守交通法规”等系列讲座以及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不断夯实下一代思想道德基础。
混撒拉村挂牌“仁和区青少年亚热带水果科普教育体验点”
  推广技术技能,创富带动共富
  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技能人才在技术推广、技能传授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劳模工作室现有的2名全国劳模、4名区级劳模、3名农业专家,通过引进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技能帮扶,传授芒果质量管理技术,并在村组培养农机人才,形成了以行家里手为骨干的农村实用技术队伍。昔日干热河谷的秃岭荒坡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2万余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如今的混撒拉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别墅,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李德在学习木瓜种植技术
  投身基层治理,发挥党员余热
  紧扣辖区内老党员数量多、民情熟、威望高、经验足等优势,由党员骨干组成老党员工作室,建立“部门指导-乡镇主建-村级管理”三级联动机制,采取“1+4”组织体系,一个工作室,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开展基层工作。同时嵌入志愿服务驿站、党群议事厅等板块,常年开展主题宣讲、困境帮扶、矛盾调解、技术培训等工作。
混撒拉村入口处的“村咖”
  一个好人,照亮他人;一群好人,新风满城。近年来,攀枝花市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让一个人的“微光”变成一群人的“星河”,2025年市文明办全面推进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工作室建设,目前,已建成覆盖5个县(区)的工作室矩阵。工作室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领衔人,深入群众、发挥自身所长,开展一系列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等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汇聚道德合力,引领文明新风尚。

编辑:竹紫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