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咱社区里的热心人丨张光强:不喊口号干实事,他让“问题村”溢满幸福感

2025-09-08 16:4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在成华区双水碾街道双水碾村,提起张光强,村民们都会亲切地唤一声“强哥”。这位80后村干部自2019年扎根基层以来,以务实行动逐步赢得村民信任,让昔日的“问题村”蜕变为如今的“幸福村”。他从不空谈口号,只是默默将每位村民的冷暖当作自己的责任。

参与文明交通主题文明实践活动

  脏活累活他先上,安全守护“不打烊”

  初来乍到,张光强一把将双水碾村的安全工作扛在肩上,成了村里最忙碌的“安全员”。

  每天清晨,唤醒他的常常是手机里的安全预警提示。夜深人静,梳理排查出的风险点成了他睡前的固定功课。楼道里,他躬身细查消火栓。商铺前,他踮脚审视老旧线路。每逢暴雨积涝,他便卷起裤腿,蹚着积水逐户排查危房险情。寒冬深夜,他仍打着手电筒,穿行于街巷间仔细巡查。探访独居老人时,拧紧松动的阀门、捋顺缠乱的插线……这些细微琐事,他做得自然而然,早已成为习惯。

探访孤寡老人,排查安全隐患

  老人们的安心,是他跑出来的。200多位高龄、独居老人的燃气报警器,是他一家家协调装上的;38户行动不便老人手里的灭火器,是他扛着送上门、手把手教会使用的。“有强哥在,心就定了!”“家里有点风吹草动,头一个就喊‘强哥’!”这些掏心窝子的话,道出了他实实在在筑起的安全感。

  心里装着“百家账”,大事小事他都管

  困难学生小李一家,是张光强心头格外牵挂的帮扶对象。初次踏入小李家门,孩子怯生生的眼神与家中的困顿景象,令他深感责任重大。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小李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拮据。张光强当即着手为他们申请了街道补助。然而,他深知这仅是帮扶的开始。

帮扶困难家庭

  此后,他频繁登门探望,细心观察孩子情绪变化,并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发现孩子学习吃力时,他送去辅导书籍;发现孩子孤单时,他联络热心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定期陪伴交流。此外,他还积极对接辖区爱心企业,为孩子争取文具、衣物等爱心资助。像小李祖孙这样的困难家庭,每逢年节,他必定送去一份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孩子奶奶常含泪念叨:“多亏小张惦记着,让孩子知道有人疼!”

  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早已融入张光强的工作日常。久而久之,不仅困难家庭,许多普通村民遇到大小事务,也习惯向他倾诉。一声声自然而然的“强哥”,承载的是全村人对他毫无保留的信赖。

  巧干实干破困局,“问题村”焕发新气象

  双水碾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管理难度大、凝聚力不足,退役军人等群体缺乏活动阵地和精神归属。张光强深知,满足于日常事务远远不够,必须着眼长远,带领村民奔向美好生活。

双水碾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为了让退役军人们拥有一个舒适体面的活动场所,张光强遍访辖区企业,反复阐述构想、寻求支持,凭借不懈努力募集到十余万元社会公益资金。原本简陋的服务站由此焕然一新:室内增设了智慧电子书阅览屏和大屏幕;室外更规划建设了占地1500平米的爱国拥军主题游园,内设茶香袅袅的老兵茶社、播放革命影片的军人电影院……这里迅速成为老兵们最爱聚集的“新家”,洋溢着欢声笑语。这个凝聚心血的项目,获评“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荣誉称号。

  如今的双水碾村,街巷整洁有序,邻里往来热闹,处处洋溢着温馨氛围。村民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就是对张光强工作最有力的肯定。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基层治理工作中,只要心怀群众,始终保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同时善用创新思路、灵活施策,哪怕是曾经棘手的 “问题村”,也能在用心用情的耕耘下,蜕变为幸福家园。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