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践精神 赋新能 勇担当——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子走进绵阳,实地探访解码创新动能

2025-07-21 17:39:00 来源: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分享到手机

  “暑期社会实践是出来旅游吗?”“学了精神怎么用?”在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一次联学联建座谈会上,四川九洲集团党群部门团支部书记许承景抛出的两个问题直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痛点”,更是青年学子如何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创新动能的现实之问。面对这样的“命题作文”,四川大学“芯”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6日-18日先后走进四川九洲集团、中国两弹城、北川羌族自治县城地震遗址等地,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体悟精神,交出了属于青年学子的答案。
实践团与九洲集团党群部门、业务部门团支部联学联建
  对于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九洲电器701部团支部书记李文博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成为打铁的人,就要先成为铁打的人。”
  专业上过硬是青年攻克科技难关的底气,思想上过硬则是青年投身科技创新的根基。前身为“国营第783厂”的九洲集团,改革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为我国科技事业闯难关、作贡献”的爱国底色也从未褪色。
实践团成员学习领悟“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忆往昔,面对国外技术严密封锁,国内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老一辈科学家们怀揣科技报国之志,毅然扎根梓潼深山。邓稼先以“将来祖国需要人才,我一定扎根回来”的铿锵誓言,隐姓埋名二十八载,在戈壁滩上带领团队用算盘演算核爆数据,把青春与生命写在了祖国的核武器发展史上,写在了民族挺直腰杆的丰碑上。
  这样的精神火种,照亮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逐梦之路。实践团成员胡宇昕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先辈们在如此艰难恶劣的条件下创造了伟大的成果,我很庆幸自己能拥有优良的条件,我会记着先辈的这种‘拼劲’,努力将这股劲传承下去。”
实践团成员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城地震遗址讲解员进行交流
  “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到北川新县城去看一看,看看由悲壮走向豪迈的新北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城地震遗址的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们说道。绵阳不仅镌刻着“两弹一星”的铿锵印记,更书写着涅槃重生的“抗震救灾”壮歌。
  “亲爱的儿子你还好吗?妈妈好想你!”这是成兴凤女士每年写给在地震中遇难的儿子贺川的信中永远不变的第一句话。这一份跨越生死的思念折射出在巨大灾难后普通人未曾被摧毁的生命韧性。这种韧性,正是抗震救灾精神最鲜活的底色。“走在地震遗址里,除了看到了灾难带来的伤痛,我更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这就是家国情怀最动人的地方。”实践团成员钟佳秀感慨道。
  学精神方能悟初心,用精神更能担使命,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分别在中国两弹城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基地授牌。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副书记申鑫表示:“学院始终坚持常态化开展思政育人,用好社会‘大课堂’,把红色精神、家国情怀与专业使命一并熔铸为青年创新报国的内驱力。”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在邓稼先旧居前进行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实践团团长莫斌斌同学表示:“后续我们将借助学院‘电子之鹰’青年宣讲团这个平台,真正实现把精神‘学好、用好、传好’,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莫斌斌 钟佳秀)

编辑:竹紫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