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零星的文艺活动,到2025年3月自组织成立大会的正式召开,从风华舞蹈队的崭露头角,到歌唱队、非洲鼓乐队的次第绽放,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茶花社区用“社区领航、骨干带动、居民参与”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与文化建设相融共生的新路。
多年筹谋:从“零星微光”到“体系化培育”
“农村地区文体基础设施薄弱,居民们闲下来要么打牌,要么蹲在门口摆龙门阵,生活单调不说,还容易因琐事起矛盾。”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余雪梅回忆,社区“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深知,要让社区有活力、有凝聚力,不能只靠行政推动,必须激发居民的内生动力——而自组织,就是最好的“桥梁”。
这些年,社区“两委”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组织过零散的歌唱比赛,办过临时的舞蹈培训班,试图用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但没有固定的队伍、没有专业的骨干、没有健全的制度,这些尝试往往“热闹一阵就散了”。“不是居民不愿意参与,是我们没给他们搭好‘舞台’。”社区党支部书记阮兵说,直到2025年初,随着上级对基层治理创新的推进,社区“两委”觉得“时机成熟了”。
2025年3月,茶花社区会议室里坐满了居民代表。台上,阮兵郑重宣布:“今天,我们正式成立社区自组织,委托任聪慧、黄先惠两位居民骨干,牵头组建舞蹈队、歌唱队,未来还要发展更多队伍。”酝酿了七八年的“自组织梦”,终于迎来了“破土而出”的时刻。
骨干领航:两位“带头人”的“无薪创业”
任聪慧能歌善舞,更懂组织协调;而黄先惠,作为社区热心人,熟悉每一户居民的情况,做事踏实靠谱。社区“两委”经过多次讨论,一致认为他们两人是牵头自组织的最佳人选。
“没有工资,没有奖金,全靠一腔热情。”任聪慧坦言,刚开始组织队伍时,最难的是“留人”。不少居民报名时热情高涨,可练了几天就打了退堂鼓——有的觉得“又累又没好处”,有的嫌“要遵守纪律太麻烦”。面对这种情况,两位带头人没有急着“管”,而是先“立制度、讲好处、挖人才”。在两位带头人的努力下,风华舞蹈队很快有了核心骨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后来的二十多人。
社区托底:做自组织最坚实的“后盾”
“自组织要成长,不能让居民‘单打独斗’,社区必须给足支持。”这是阮兵常挂在嘴边的话。从自组织成立那天起,茶花社区“两委”就成了最坚实的“后盾”——资金、场地、资源,只要是社区能协调的,从不推辞。
2025年7月,风华舞蹈队要参加城厢镇的舞蹈比赛,为了拿出好作品,队员们每天排练到晚上八点多。社区干部每天都来“探班”,有时带点矿泉水,有时帮着记动作、提建议。比赛当天,阮兵还亲自带队,给队员们加油打气。那次比赛,15支社区队伍同台竞技,风华舞蹈队凭借《五星红旗》获得了三等奖(第四名)。这个成绩,让队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没有社区的支持,我们走不到今天。”黄先惠说,比赛结束后,队员们拿着证书回到社区,阮兵特意组织了座谈会,“他说,这不是终点,是起点。未来我们还要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茶花社区的风采。”
百花齐放:从“文艺队伍”到“治理力量”
如今的茶花社区,自组织早已不止于“文艺”。风华舞蹈队每月都会去社区小广场演出,把欢乐带给邻里;歌唱队在重阳节时,会去敬老院给老人们唱红歌;新成立的非洲鼓乐队,还成了社区“非遗宣传”的小使者——队员们穿着民族服装,敲着鼓,向居民们介绍非洲鼓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些自组织成员,渐渐成了社区治理的“生力军”。社区里有两户居民因停车位闹矛盾,任聪慧听说后,主动上门调解——她既是社区小组长,又是舞蹈队的带头人,两家都是舞蹈队队员的家属,听她说话格外信服,没多久就和解了;小区里有人乱扔垃圾,歌唱队的队员们自发组织了“环保宣传队”,戴着红袖章在小区里巡逻,还编了环保儿歌教给孩子们。
“以前社区搞活动,要挨家挨户喊人;现在只要在自组织群里发个通知,大家都主动报名。”余雪梅说,自组织就像“粘合剂”,把居民们紧紧粘在了一起。
未来,茶花社区还计划成立书法队、手工队,让更多有特长的居民找到“归属感”;还要把自组织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开展“文艺+助老”“文艺+普法”活动,让自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发展的好帮手,居民生活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