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

九寨沟县“婚宴+宣讲”激活移风易俗新实践

2025-11-18 16:2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阿坝讯(九寨沟县文明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九寨沟县部分乡村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婚丧嫁娶领域存在明显的“体面陷阱”。彩礼金额居高不下,动辄达到8万元以上,成为许多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婚宴规模盲目攀比,摆够五十桌才觉得“有面子”,导致铺张浪费现象突出;烟花爆竹燃放无度,既污染环境又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陈规陋习不仅加重了群众生活负担,还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风气,与新时代文明建设要求格格不入。

  以往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多采用“村干部带传单上门”“会议集中宣讲”等传统模式,存在“组织难、覆盖窄、效果弱”的突出问题,政策理念难以真正入脑入心。基层宣讲面临“话语体系脱节、传播渠道单一、情感共鸣缺乏”的困境,移风易俗工作推进缓慢。

  全县90%的婚宴都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婚庆场景具有群众自发聚集、参与意愿强烈、情感氛围浓厚的独特优势。如何将这一天然的“聚集场景”转化为“宣讲阵地”,让移风易俗宣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生硬说教”变为“温情浸润”,成为九寨沟县破解移风易俗难题的关键突破口。

  九寨沟县立足本地实际,整合理论、政策、文化、服务等各类资源,打造“婚宴+”综合宣教平台,通过组建特色宣讲队、开展“五送”服务、创新传播形式等举措,让移风易俗工作在喜庆氛围中落地生根。

  当婚宴成为理论宣讲的“新课堂”

  九寨沟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核心任务,直面基层宣讲“组织难、覆盖窄、效果弱”的痛点,立足九寨实际,创新实施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特色宣讲队送祝福、送理论、送政策、送新风、送文艺“五送”活动进婚宴,将理论宣讲深度融入群众情感浓度最高、参与最广的婚庆场景。九寨沟县整合理论、政策、文化、服务资源,打造“婚宴+”综合宣教平台,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曾经部分地方陷在婚丧嫁娶的“体面陷阱”里——彩礼动辄八万,婚宴摆够五十桌才算“有面子”,鞭炮震天、铺张浪费。“过去宣传移风易俗,村干部带着传单上门,村民见面就躲!”村民张大姐苦笑道。文明办工作人员发现全县90%的婚宴都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群众自发聚集的场景,不就是最天然的宣讲阵地吗?”将宣讲阵地前移至“喜庆现场”,破解人员组织难题。很快,九寨沟县立刻组织新时代“乡音”宣讲队、“琵琶弹唱”宣讲队等特色宣讲队员以“娘家人”身份登台,为新人献上祝福歌、吉祥颂词,并通过分享幸福家庭故事、家风家训,自然过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认同向价值认同的升华。 他们不再采用“台上念稿、台下发呆”的传统模式,而是带着祝福歌、政策解读、文艺节目“蹭”婚宴——新人收到别致的新婚礼物,宾客在欢笑中接受新风尚,一场场婚宴成了移风易俗的“浸润式课堂”。

  五送服务让理论“带着温度落地”

  特色宣讲队以三句半、快板、琵琶弹唱等“理论+文艺”形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三个意识”以及中央、省委、州委、县委系列全会精神等内容,精心编排宣讲作品,把“书面语”变为“大白话”,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这种“送理论”只是“五送”服务的一环。宣讲队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用“送祝福”打头阵——以娘家人身份唱祝词,通过琵琶弹唱、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分享“幸福家庭秘诀”,自然过渡到家风建设;用“送政策”解民忧:干部在婚宴现场讲解创业贷款,医保局手把手教线上缴费;真正做到了政策宣讲既紧扣中央精神、聚焦地方发展,又回应群众关切,实现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优化宣讲方式,提升浸润效果

  从“一家婚宴”到“一城新风”。特色宣讲队结合九寨实际,围绕文明婚俗、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内容,通过琵琶弹唱、三句半等春风化雨、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群众最放松、最喜庆的时刻,植入文明理念,倡导时代新风,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陋习,共建共享文明、和谐、节俭的新生活。在婚宴流程的合适环节登台表演、开展宣讲,既不影响婚礼的喜庆氛围,又能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宣讲形式丰富多样,快板的节奏明快、三句半的诙谐幽默、琵琶弹唱的悠扬婉转,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群众的审美需求,老人们跟着节奏点头,年轻人举起手机录制传播,让文明新风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扩散。

  2023年以来,2023年以来,九寨沟县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婚丧嫁娶领域的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全县婚宴平均桌数下降30%,烟花爆竹燃放量减少60%,彩礼均值从8万元降至2.8万元内。更难得的是,全县每个村的群众自发组建起了1支“婚宴文艺志愿队”,把文明新风唱进了九寨的大街小巷。县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依托“天下九寨”演艺中心,将民族歌舞、原创音乐等优质文艺节目带到婚礼现场,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盛宴。“宣讲活动延伸到最偏远的、最高的村寨,实现了理论传播从“最后一公里”到“最远一家人”的突破。群众普遍反映:“现在听理论宣讲就像喝酥油茶,既暖身又暖心。”

  文明素养显著提升。通过“婚宴+宣讲”的浸润式教育,各族群众的文明素养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建设、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文明理念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家庭矛盾减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会风气持续向好。群众从移风易俗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要我文明”变为“我要文明”,主动抵制陈规陋习、践行文明新风的氛围日益浓厚。

  基层治理效能增强。“婚宴+宣讲”模式将理论宣传、政策解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移风易俗难题,还畅通了党群沟通渠道,密切了干群关系。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平台。全县每个村都自发组建了“婚宴文艺志愿队”,群众主动参与文明宣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移风易俗工作格局,基层治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文化自信持续彰显。在宣讲过程中,九寨沟县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将琵琶弹唱、民族歌舞等传统艺术形式与文明新风宣传相结合,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群众在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各族群众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联结更加紧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