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东:扎根10载文明创建路 文明从“被动”变“主动”
2025-11-10 11:06: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四川文明网巴中讯(牟柯)从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乡镇,到如今“步步见绿、处处见景”的文明新城,巴中经开区的蝶变背后,离不开无数建设者的坚守。兴文街道创文办原负责人夏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土生土长的兴文人,他扎根创文一线10余载,以志愿服务为笔、以家风建设为墨、以典型引领为尺,在城市文明升级与民生幸福提升的答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以志愿之力 织密文明服务网
“我是兴文人,看着这片土地从农村变成新城,就想为街坊邻居多做点实事。”谈及成立志愿者协会的初衷,夏东的话语朴实而坚定。目前,夏东任兴文街道纪工委委员、综合执法办成员及街道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成员。在2016年3月,他牵头组建“兴文街道志愿协会”时,不少人对“志愿服务”感到陌生,他便带头走街串巷作动员,从身边同事、社区居民开始,一点点壮大队伍。
“记得第一次组织‘文明行走’活动,我们拿着夹子、垃圾袋,沿着主干道捡垃圾、劝离不文明停车,不少商户主动出来给我们递水。”夏东笑着回忆,正是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让他更有干劲。
10年间,他累计发动8278人注册志愿者,带领团队开展“文明行走活动”98次,为孤寡老人上门理发、给残疾家庭送生活物资、陪留守儿童做手工,3000余名群众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到关怀。当2023年协会拿到“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牌匾时,夏东第一时间拍照发给志愿者们。“这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荣誉!”夏东笑着说。
以家风之魂 涵养城市文明根
“以前居民刚搬上电梯房,还未改变在农村的生活习惯,有的乱堆杂物、有的吵吵闹闹,光靠说教效果有限,要从家庭抓起,从家风育起。”夏东坦言,提升市民素质曾是创文工作的难点。创文期间,夏东敏锐意识到家风建设对市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他主动倡议在文锦苑小区打造家风馆。
在2015年,夏东偶然听说文锦苑小区有老人保存着家谱,他便萌生了建家风馆的想法:“家风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用身边人的家族故事讲道理,大家更容易听进去。”
为了收集家谱,夏东带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访50多个姓氏的居民,有的老人担心家谱外传,他就承诺“专人保管、免费参观”。布展时为了还原传统家训,他查阅史料、请教文化学者,熬了好几个通宵。如今走进家风馆,在泛黄的家谱、手写的家训墙前,常有家长带着孩子驻足。“上次有个小伙子看了自家家谱里‘孝亲睦邻’的训诫,便主动把楼道里的杂物清走了。”夏东说。
截至目前,家风馆已开展40余场讲座,吸引不少居民参与,大家的观念主动从“要我文明”变成“我要文明”。
以典型之光 点亮文明新风尚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能带动一群人、影响一片区。”在创文工作中,夏东始终注重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典型引领激发全民文明自觉。
夏东时常深入村、组、小区、楼栋,与居民拉家常、听故事,用心收集先进人物事迹,积极推荐参评“优秀志愿者”“巴中好人”“四川好人”等荣誉。截至2024年底,辖区已有1人获评“四川好人”、3人获评“市级优秀志愿者”、12人获评“巴中好人”称号。
“唐兴民医生背着药箱走村入户20多年,不管刮风下雨,村民只要打个电话他就上门就诊,这样的人就该让更多人知道!”说起推荐“四川好人”的经历,夏东语气里满是敬佩。在他看来,身边的典型最有感染力。这些年夏东养成了“随手记”的习惯,时刻收集居民口中的“好人好事”。
同时,夏东还积极推动“道德银行”建设,以“积分兑换实物”的方式,鼓励居民参与文明实践、践行好人好事。“现在过马路,年轻人会扶着老人走斑马线;超市排队,没人再插队了。”夏东感慨,“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们这些年的辛苦就没白费。”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