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

巴中: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2025-11-26 14:31: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巴中讯(张永龙)一城之兴,兴在民生底色;一城之美,美在品质内涵。

  “过去的臭水沟,竟变成了城市‘绿腰带’。”住在巴城张家河附近的御景湾小区居民陈奎对家门口的改变由衷高兴。“现在的‘升学宴’‘谢师宴’硬是少了很多,这种风气才是对头的。”这几年关于“酒席”的变化,让平昌中学教师罗彬有感而发。“离家近,工资差不多,还能照顾家庭,很安逸。”今年2月,恩阳区茶坝镇居民陈旭顺利入职巴中临港产业园巴中市中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操作员。

  群众短短的几句话,勾勒出巴中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幸福底色。

  从城市面貌的“蝶变新生”,到文明新风的“扑面而来”,再到民生保障的“坚实有力”,“十四五”以来,巴中聚焦民生有“温度”、幸福有“质感”,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出发点,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书写了一份品质生活幸福城的精彩答卷。

  一座活力宜居城

  初冬的巴城,景致依旧宜人。晏阳初大桥与江南二环路转角,曾经的交通梗阻带已经蝶变为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树荫下,老人执子对弈;广场上,孩童嬉笑追逐。

  这个占地1700平方米的城市小广场,于2022年4月正式完工投用,满足了南坝片区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

  “以前,这里配套老旧,整体环境较差。现在,环境好了,人们活动的地方也有了,再也不用开车十几分钟去别处逛公园了。”谈起环境的变化,家住水井湾街的居民刘宏文深有感触。

  这里,是巴中“见缝插绿”推进口袋公园、城市广场建设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巴中全面梳理城区空间,充分挖掘整合城区“巴掌大”的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等,通过见缝插针式地布局建设“口袋公园”,精准激活了城市的生态活力。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已建成各类城市公园24个、广场18个,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面子”有看头,再瞧一瞧城市的“里子”。

  “往年一下雨,雨水就顺着斜坡往下冲,雨大了都不敢出门。现在雨停后一会儿路面就干了。”今年夏天,巴州区回风街道容邦四季城小区居民程浩对家门口的变化深有感触。

  变化得益于去年修建完善的地下雨污管网。去年8月,巴州区市政公用事业保障中心在容邦四季城小区至希尔顿花园酒店路段铺设一条400米的雨污主管道,满足了这片区域的排污排水需求。

  “在城市更新中,我们把水安全保障作为重要一环,大力构建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治理成效也很明显。截至2024年底,我市已全面完成37个内涝点位治理,全部消除内涝隐患。2023年以来,未出现城市内涝险情。

  “十四五”期间,老旧小区的“新生”同样动人。

  冬日暖阳下,巴州区观音井小区,三五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聊,一旁的孩子们尽情奔跑嬉戏,爽朗的欢笑声回荡在小区上空。

  “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现在的小区绿化、景观都很到位,卫生有人打扫、安全有人管护,人居环境精致多了。”提起过去五年城市的变化,小区居民王云感慨最多的还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正是城市的发展为我们老百姓圆了宜居梦。”

  “十四五”以来,巴中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实行“一区一策、一楼一策”,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解决老百姓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让老旧小区开启了“内外兼修”的美丽蜕变。

  公园如画、小区焕新……今日的巴中,城市发展活力无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正在不断得到提升。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十四五”期间,巴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20年提升4.34个百分点,成功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行动重点城市。

  一座文明向善城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

  今年6月,正午的巴中街头,暖心一幕悄然上演。一位老人推着一辆载满桃子的推车,果筐在十字路口倾翻,桃子瞬间滚落一地。

  正当老人手足无措之际,一群小学生飞奔而来,弯腰、捡拾、传递、码放……不一会儿,散落的桃子被整齐归位。老人捧着桃子递给孩子们追着道谢,孩子们却摆摆手笑着跑远。

  这暖心一幕被路人拍下,在社交媒体刷屏,网友纷纷点赞:“巴中的孩子真棒!”

  看似偶然的善举,实则是巴中持之以恒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

  “十四五”以来,巴中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推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持续提升,为品质之城建设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文明,从餐桌上传递开来。

  巴城加佳名特餐饮店自2018年起就推出小份菜。“我们是全市最先响应推出小份菜的餐饮店之一。”店面负责人介绍,“以前一份回锅肉大约有5两,现在调整为3两,价格也相应降低了四成。”如今,加佳名特餐饮店已将20多种菜品从大盘菜调整为小份菜。

  文明,从斑马线上传递开来。

  私家车主张志明说道:“现在我们已经养成习惯,开车遇到斑马线就会提前减速,礼让行人,谨慎慢行。因为养成了好习惯,追尾事故也大幅减少了。”

  文明,从时代标杆身上传递开来。

  “十四五”期间,巴中的道德榜样队伍愈发壮大。为让这些感人故事深入人心,巴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先进典型巡讲、流动展板展示、设立好人墙等方式,让见贤思齐的氛围弥漫全城。

  文明,不仅让城市内外兼修,也让乡村绘就新景。

  11月23日,初冬的薄雾中,恩阳区下八庙镇石桥村村民贺文萍老两口正在清扫自家小院,打理花花草草。“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不能光看不动,也得把自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贺文萍说。

  “为提升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我们以街院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等为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打造宜居家园。”石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毅介绍。

  “十四五”以来,巴中积极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银行等作用,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营造乡村和谐、崇德尚善的社会新风尚。

  截至目前,全市1316个村、493个社区均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里完善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组建1584个村(社区)红白理事会,极大地促进了村民传统价值取向、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转变。

  如今,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垃圾分类箱,引导市民践行垃圾分类;在公交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设置文明排队标识,引导市民有序乘车;在各种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公益宣传活动,文明风尚浸润生活日常。文明的细节处处得到体现,文明的理念根植在每一位群众心中。

  数载耕耘收硕果。今年5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揭晓,巴中市荣耀上榜,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含金量十足的桂冠。

  一座幸福暖心城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享受幸福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温暖民心的“压舱石”、群众幸福生活的“风向标”。

  11月14日,巴中市举办2025年劳务品牌展示交流暨业务培训活动。当天,“巴山芦丁技”“黄羊领羊倌”“巴山建工”“巴山牛管家”“恩小厨”“云顶茗师”等特色劳务品牌主体单位,系统展示了在品牌培育、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带动就业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南江县农民工张建明是参会代表之一。凭借“巴山建工”的培训证书,他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有了专业技能,不仅收入提高了,工作也更稳定了”。

  “十四五”以来,巴中像张建明这样通过劳务品牌培训实现技能提升的劳动者达3万余人次。“巴山建工”“巴山芦丁技”等8个特色劳务品牌,成为农民工闯市场的“金名片”。

  数字背后是温暖的民生答卷: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3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1.2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2万人。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巴中结出了幸福果实。

  教育和卫生是市民最关心、最具生活质感的民心工程,也是城市发展的引领性工程。

  “这不是李医生吗?我认识他,以前在他那里开过几次药。”日前,一场在巴州区白庙乡卫生院开展的健康义诊,让学官坪村村民陈全南感到惊喜,“没想到在乡下还能免费问诊城里的医生。”

  陈全南口中的“李医生”是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朝鲜。当天,李朝鲜等7名专家到白庙乡卫生院开展健康义诊、健康知识讲座活动。

  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专家号,是巴中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实践成果之一。

  “十四五”期间,巴中创新组建巴中市中心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巴中市中医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实施医联体建设,致力医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实施“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特带专”工程,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5个,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了“市优、县强、乡活、村稳”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如今,巴中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7.48%,居全省首位,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家门口看病不再愁。

  为促进均衡发展,满足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巴中市在教育领域持续发力。

  2023年9月1日,巴州区白云台实验学校迎来了新的学期。作为由市委党校老校区转办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它不仅提供了小学和初中2500余个学位,更为优化校点布局和扩充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四五”以来,巴中加大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力度,科学整合各级教育资源,以校点布局为切入口,通过“加减法”和系列配套措施,从总体上减少学校(校点)、增加优质教育学位,提高了教育资源集约化水平,逐步形成巴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资源优化配置,不只瞄向有形的载体,还有无形的网络。

  “十四五”期间,巴中启动建设“巴中云上大学城”,入驻高校76所;搭建巴中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巴适学”,46万名师生共享国省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均衡配置,民生保障也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基础到精神家园,幸福正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未来,巴中将继续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让品质生活宜居的成色更足、魅力更显。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