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艺,男,汉族,1975年8月生,成都市新津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津绳编”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吉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现任成都市新津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会长兼党支部书记、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四川省首届农村手工艺大师、四川省首届乡土文化能人、新津区第十九届人大代表,曾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2024年度新兴领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扎根乡土二十余载,他以一根红绳为纽带,用匠心守护传统技艺,用爱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将非遗传承与助人为乐紧密结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担当与道德情怀。
非遗传承中的公益情怀:让传统技艺成为助人平台
杨文艺自幼浸润于绳编文化,深谙上百种传统绳结技法。面对机械化时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他始终秉持“非遗传承不仅需要匠心,更需要爱心”的理念,坚守初心,潜心钻研,创新设计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绳编作品。申请国家专利一项,四川省版权证书377项。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非遗展示展览。2015年,他自筹资金在新津区创办首个公益绳编传习所,义务开设课程,足迹遍布社区、学校、养老院,累计培养学员超万人。面对残障人士和农村留守妇女,他创新推出“家庭工坊”模式,将材料包送到家门口,手把手教授技艺,再以保底价回收成品。“残疾人编一个中国结需要三天,但这是他们与社会连接的桥梁。”杨文艺说。2023年,新津区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绳编课程,他每周驱车20公里授课,至今已培训残疾儿童及家长2400人次。一位孤独症儿童家长含泪道:“孩子学会编手链后,第一次主动送礼物给我,杨老师不仅教了技艺,更点亮了希望。”
乡村振兴里的暖心实践:小绳结编织致富网
2018年,杨文艺在安西镇发起“安西巧姐”项目,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困难群体。他带领团队走遍全镇7个村社,筛选出300余户困难家庭,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工具材料,并签订成品回购协议。为打开销路,他跑遍成都各大景区洽谈合作,开发出绳编香囊、车挂等50余种文创产品。2022年“七夕”期间,“安西巧姐”团队制作的“非遗同心结”单品销售额突破80万元,带动人均年增收1.2万元。村民李大姐感慨:“以前守着病人出不了门,现在在家编绳结,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日子有了奔头。”
作为新津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党支部书记,他推动成立15家文化企业,创建7个大师工作室,每年开展技能培训7万人次,带动500多人就业。2023年非遗民俗文化村建设中,他白天指导景观设计,晚上组织村民培训,三个月瘦了12斤,却让30户村民吃上“非遗旅游饭”。
国际舞台上的文化使者:用非遗传递中国温度
杨文艺的助人情怀跨越国界。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阿联酋“欢乐春节”活动中,他带领40位非遗传承人开展文化交流,白天展演绳编技艺,晚上帮队员修改作品到深夜。当得知当地残障儿童对绳编感兴趣,他主动增设体验课,免费传授技艺,用红绳与阿拉伯孩子“对话”。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他组织18位非遗传承人在大运村开展体验活动,设计出“运动主题绳编套装”,让各国运动员将熊猫造型手链带往世界各地。美国运动员艾米丽在社交媒体发文:“杨老师教我编的如意结,让我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与智慧。”
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红绳连起人间大爱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杨文艺发起“以艺战疫”行动,组织艺人创作防疫主题绳编作品,通过线上教学帮助居家群众创收。他将2000个绳编香囊赠予医护人员,内置中药包上绣着“平安结”。2022年泸定地震后,他连夜赶制500个“祈福中国结”进行义卖,筹得善款8.7万元支援灾区。每逢重阳节,他带领志愿者为孤寡老人送上绳编保暖鞋;儿童节,他为留守儿童定制生肖挂件。二十年来,他累计捐赠善款46万元,帮扶困难家庭300余户,用一根红绳串起无数暖心故事。
杨文艺的事迹引发广泛社会共鸣,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专题报道其绳编助力大运的活动,《四川日报》刊发《红绳编织共富梦》。他创建的“非遗+公益”模式被成都市文体旅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新津绳编坊成为四川省非遗体验基地,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2024年,他推动成立的“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吸纳会员600余人,开展公益活动120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杨文艺用非遗技艺架起连心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的文明之光。
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从非遗工坊到特教课堂,杨文艺始终将助人为乐融入生命底色。他常说:“红绳虽细,能系万家灯火;匠心若诚,可筑精神家园。”这位非遗守艺人用二十载坚守证明:传统技艺不仅能编织精美工艺品,更能编织起弱势群体的尊严、乡村振兴的希望、人间真情的纽带。在他手中,每一根红绳都是传递温暖的载体,每一次编织都是书写大爱的诗行,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志愿精神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