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女,汉族,1980年1月生,成都市新津区花桥小学教师。王兰孝顺婆婆多年直到老人病逝,是一个难得的好媳妇;在母亲眼中,王兰是一个敬老爱老的好女儿;在丈夫面前,王兰是一位体贴、贤惠,能同甘共苦的好妻子;在孩子们面前,王兰是一位慈爱的好妈妈,用爱和行动感染着他们;在邻居眼中,王兰是一位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不计回报的好邻里。王兰用自我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拨动心弦的亲情故事。2022年,王兰荣获孝老爱亲类“成都好人”。
孝顺父母,夫妻和睦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兰的婆婆在2011年由于高血压引起了偏瘫,从此卧床不起。由于公公年纪已大,照顾老人的重任落在了王兰夫妻的肩上。老人在夫妻二人的悉心照顾下,慢慢地能站立起来。夫妻二人又请来了针灸老师,来为老人扎针、灸条。在家里的院坝里,经常能看到夫妻二人搀扶着老人,一个人扶着老人的腰,一个人搀着老人的腿,给老人助力,让她能抬起腿来往前跨步。终于,日复一日地坚持,加上他们对老人的悉心照顾,婆婆能自己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往前挪动了。
王兰的婆婆因为身体也不好,渐渐的脾气变得暴躁,时常为难王兰。王兰虽然感到委屈,但是她想到老人由于生病导致行动不便,婆婆的心中也充满了苦与痛,于是她更加关心老人,经常推着老人出去散心,陪老人说话。婆婆在生病的最后几年里,药不离身,完全卧床不起了,王兰夫妻在床前端屎端尿、倒水送饭,王兰按时按餐给婆婆喂粥喂饭,替婆婆换衣梳洗,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没有半点怨言。然而,由于高血压并发症,加上老人的年纪又大,在2020年底,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可她对婆婆的关心照顾,村里老老少少都看在眼里,都说她是个有孝心的好媳妇。
作为母亲唯一的女儿,王兰在照顾公婆的同时,也在细心地照顾父母。2019年的一个暑假,母亲右腿膝关节后部发生肿胀,一个星期不到,从小腿一直肿胀到大腿根部,简直不能行走。看到母亲肿得发亮的腿,王兰二话不说,赶紧把母亲送到成都各大医院检查。由于肿胀压迫到神经,需要住院治疗,王兰每天陪母亲检查、治疗、输液。为了缓解母亲的担忧,她还经常讲笑话给母亲听,逗老人家开心。由于母亲年纪大了,吃不惯医院饭菜,她就每天做好了饭菜亲自送到医院。和母亲同一病房的老人直夸,“老人家,你有这样的女儿真是有福气呀!”
她就是这样一个勤劳肯干、孝敬老人的人,由于她的相夫教子,辛勤付出,使得一家人相处和睦,其乐融融。
注重家风家教,关爱子女
王兰在生活中,长期注重家风家教,对子女进行养成教育。“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短短八个字是王兰家的家教,这蕴含着对人际交往、对生活态度的道理。王兰时常教导一双儿女“诚实守信”是交往中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格,人若无信,无法在自己的交际圈中树立好自己的形象,进而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勤俭节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她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对资源都不能浪费,用多少,取多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都影响和熏陶着孩子们。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她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培养,更注重培养她们的思想独立。经常鼓励她们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在她的较为严格的家教下,一双儿女正茁壮成长。
邻里互助,乐善好施
在一个酷热难当的夏日,王兰正在利用假期辅导女儿的作业。这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邻居李阿姨,只见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今天家里没有人,我小孙女自己爬上楼梯玩,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下来了,现在躺在地上昏迷不醒,你快来看看吧,我该怎么办呀!”说着,李阿姨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下来,双手不停地捶打着胸口。
王兰听后立马奔出家门,到邻居家抱起小朋友打车赶紧朝医院跑去。到了医院,经过检查,发现小朋友并无大碍。不久后,孩子苏醒了过来。看着孙女神志清醒,李阿姨长长地舒了口气。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虽然没有像亲戚之间的血缘关系,但是相处时间长了,也会有唇齿相依的感觉。“关爱别人是一种幸福。”王兰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由于邻里关系融洽,王兰乐善好施,邻居们时常都在她家小聚,小朋友们从小就在幸福美好的氛围中浸润着。
王兰,她孝顺父母、夫妻和睦、关爱子女,注重家风;她邻里互助、乐善好施。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