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龙,男,汉族,1988年6月生,中共党员,成都市新津区水产行业协会会长、成都市润水岷江渔业专业合作社社长。他扎根水产行业14年,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自主研发18项国家专利,推行“四统一”管理模式,牵头制定“新津黄辣丁”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建成5家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推动产品进驻商超并实现全程溯源。创新“协会+主体+科研+市场”模式,助力新津名优水产品产值三年增15%。他还带动60余户养殖户增收超500万元。先后获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新津区政协有为委员”。
创新为犁,深耕水产绿色转型沃土
面对水产行业“靠天吃饭”与污染严重的行业痛点,徐小龙立足专业领域,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开辟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路径。2016年,他依托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背景,成功研发“水产苗种工厂化反季节培育技术”,通过精准控温系统在0.4立方米水体中实现鲈鱼苗单批次1.2万尾的高密度培育,使鱼苗提前45天抢鲜上市,带动亩均增收超3000元。该技术不仅斩获国家发明专利,更填补了西南地区反季节育苗技术空白。在此基础上,他首创“高位循环微流水生态养殖系统”,集成稻田-高位池尾水循环利用、离心力固液分离等核心技术,构建起“一水双收”的立体生态模式,使黄辣丁亩产突破500斤,配套水稻亩产达1200斤,综合产值跃升至万元/亩以上,同时将水质改良剂用量削减70%。这项创新成果入选成都市“科创中国·科菁荟”品牌活动,现已成为引领川渝地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绿色标杆。
作为“新津黄辣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核心推动者,他主导制定从苗种采购到销售的全流程标准,建成5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实现年产量稳定规模化供给。2024年6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新津区成都龙兴大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市润水岷江渔业专业合作社首批获准使用“新津黄辣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标志着该产品正式开启专用标志规范化管理新阶段。为强化品质保障,他牵头搭建基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数字化溯源系统,为每尾黄辣丁配备唯一溯源码,实现养殖环境数据、投入品使用记录、质量检测报告等关键信息全流程上链存证,品牌溢价率大幅提升。通过标准赋能、科技护航、渠道拓维的三维驱动,成功助力地理标志转化为新津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担当为梁,构筑产业振兴共同体
作为新津区水产行业协会会长,徐小龙创新构建“协会+主体+科研+金融”四位一体发展模式,通过金融创新、风险保障、产销贯通三大抓手凝聚产业合力。在金融赋能方面,他牵头协调农行新津支行、珠江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低息贷款超5000万元,并推动成都农商银行向兴义镇杨牌村授予“整村授信水产业重点支持村”牌匾,有效破解养殖户资金瓶颈;在风险防控领域,携手中航安盟保险推出全国首个“黄辣丁品质保险”产品,为3000余亩养殖水面构建起涵盖自然灾害、疫病防控的立体保障网,使养殖风险损失降低40%以上;在市场端,通过与盒马鲜生、永辉超市建立直采合作,搭建“协会+电商平台+特色餐饮店”立体化销售网络,实现黄辣丁周销量突破3000斤,终端溢价率达40%,构建起从生产保障到市场变现的完整产业闭环。
作为区政协委员,在“关于加速转化‘新津黄辣丁’地理标志品牌,促进新津区水产品提质增效的建议”提案中,他提出要“构建完善苗种、饲料、动保、生产、销售的产业链”“解决生产端和市场端只能季节性对接的难题”“引导生产主体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推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明晰了“新津黄辣丁”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提振措施,得到业界的肯定和区属相关单位的重视,相关措施正在抓紧落实中。
奉献为魂,书写共富时代答卷
在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徐小龙以赤子之心诠释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书写着产业振兴与民生福祉交相辉映的共富答卷。面对突发灾情,他展现临危不乱的担当。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后,他连夜召开协会紧急会议,2小时内筹集1万元现金,及时为受灾群众送去“及时雨”。在乡村全面振兴一线,他深耕教育帮扶沃土。牵头组建“水产科技志愿服务队”,建立“塘头课堂+田间实训”双轨培训机制,每月深入田间塘头开展技术指导,累计举办培训班80余场,培训农民超2000人次,内容涵盖病害防治、水质调控等实用技能。
德润为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徐小龙以“德润业兴”为核心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产业实践。在诚信建设上,他推动制定《新津黄辣丁质量规范成都市地方标准(DB5101/T 146—2022)、《地理标志产品 新津黄辣丁》,严把产品检测质量安全关,带动农户共享品牌增值收益,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信任体系。面对行业利益,他恪守“三不”准则:不领协会薪酬、不取项目回扣、不搞关联交易,主动公开个人与企业关联交易接受会员监督。在社会责任层面,坚持优先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他说:“水产是‘良心活’,能帮一个是一个。”这种坚守,使合作社产品客户复购率达80%以上,协会会员零流失,其“以德铸魂、以诚兴业”的价值观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树立了道德标杆。
从实验室到鱼塘,从技术攻坚到产业扶贫,徐小龙用“脚沾泥、手沾水”的实干精神,将道德实践融入乡村全面振兴的每一寸土地。他像一位执着的“新农人”,既播撒科技的种子,更浇灌诚信的甘露;既编织产业的经纬,更传递共富的温度。当反季节育苗池泛起科技之光,当黄辣丁溯源码闪耀诚信之彩,徐小龙用行动证明:道德不是口号,而是让鱼苗更肥、稻穗更沉、乡亲更富的朴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