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这场圆桌会上,“咱村里的年轻人”畅聊未来
2025-08-07 16:3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7月30日,70余名青年来到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参加“青春与成都共奋进”——“咱村里的年轻人”文明实践圆桌会。
该活动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成都市委主办,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学生联合会、成都市温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温江区委、成都地铁运营一公司承办,温江区万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协办。
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在蓉开展实习实践的青年大学生共同参与活动。青年们在“院子经济”赛道开创地成都榜样青年CSA社区品尝“大蒜咖啡”,在深度链接四川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的川农牛科创农庄聊农业科技赋能、说返乡创新创业。妙趣横生的探访“感知”,涵育传统文化、呈现产业特色的文明集市,色香味俱全的温江特色美食角,都让全国各地汇聚于此的青年们沉浸体验、热情交流、尽情探索。
创业舞台搭进田野
用专业所长按下乡风文明“加速键”
青春作伴好还乡,快马加鞭未下鞍。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创业舞台搭进田野,用专业所长按下乡风文明“加速键”,焕发乡村时代新风貌;用滚烫热忱注入乡风文明“新动能”,擦亮和美乡村文明底色。青年们以管理者、策划者、操盘手、志愿者等多元身份参与乡村建设与发展,青春在乡村拥有无限可能。
品牌项目路演和文明实践载体推荐环节,优秀青年“接踵而至”,让人感受到澎湃的青春力量和丰沛的青年智慧。
榜样青年CSA社区、大蒜咖啡主理人戴超曾在国际投行工作,2020年回乡创业经营民宿,通过优化精品民宿产品模型开创出“院子经济”新赛道,并于2022年在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打造榜样青年CSA社区,推出大蒜咖啡并“登陆”央视。近年来他链接更多青年伙伴,拓展亲子研学、网红市集、乡村夜校等乡村振兴新业态、不断增添新活力。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温江区“融乡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代表刘峻可激情洋溢的介绍其参与“蒜墨共振·乡野调香”——百人共创“共生之蒜”项目的实践体会,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等多个维度分享了青年如何通过书法这一媒介重构乡村美学、活化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三农领域正能量自媒体人林志鹏(网络名大森子)抖音粉丝近百万,从小在新都区水梨村长大,在外漂泊一段时间后,他选择回到生长的地方,凭借之前运营短视频的经验,成为一名自媒体博主。他将镜头对准了村上的老人,开启了爆笑网红之路。林志鹏的到来,不仅给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新乐趣,靠短视频赚了钱的他还会每月举行一次“颁奖”活动,做做游戏,送送礼品、甚至给予村里的老人出镜“补贴”。他用创意和真诚获得流量,为家乡贡献着有温度的青年力量。
“三支一扶”计划青羊区大学生志愿者、2024年度全市工作表现突出文明实践专管员杨冉分享了创意孵化文明实践品牌、创新开展惠民公益活动的心得和经验。她和文明实践中心的青年伙伴始终围绕群众需求、服务民生、倡导文明,在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活动中“润物细无声”传递温暖、弘扬正气、宣贯理论。
畅聊青春和奋斗
助力城乡统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在青年圆桌会沙龙环节,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青年聚在一起,畅聊青春和奋斗、畅想未来与希望,汇智聚力、集思广益,为全市城乡统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温江区“融乡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代表魏诗雅谈到她在成都感受到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和机遇,也给予青年极大的友好与优待;她分享了北京大学实践团队在温江开展深化乡村特色品牌建设的社会实践,她和团队对大蒜咖啡的延伸产品进行了IP设计、营销推广等策划;魏诗雅同学分享道“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硬件建设,更需要人才、技术和创新思维的注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乡村发展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
川农牛科创农庄负责人、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特训中心主任王健热情介绍他的“乡村振兴阵地”川农牛科创农庄发展故事,推介这个汇聚“经典案例研讨、科创衣庄体验、科技成果超市、产业专家坐诊、培训基地实操”等特训服务的校地联动平台。他和同事们始终着力多维度培养、赋能与聚合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强力促进四川乡村振兴。
通过“一村一大”回到乡村的金堂县大桥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邓友梅讲述自己如何以基层治理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她在“田埂乡间”深耕10余载,提出“农旅融合、振兴乡村”发展思路,匠心打造特色文创产品,通过招商引资与土地复垦等方法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引领村民共赴富裕之路,带动2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通过集体经济、租金收益、劳动所得及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共创经济效益350万元佳绩。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记者、短视频栏目《轻语集》主创及主播陈轻语聊到自己拍摄乡村题材的感受,以及通过短视频“发现文明、记录文明、传递文明”的宣传实效。她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创作激情与生活态度与现场青年人共勉。
“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团委代表郑睿涵从几个身边故事讲起,“以小见大”介绍校园文明实践活动如何嫁接农业创新科技和农业创新项目,如何让同学们愿意参与、乐于参加。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批怀揣梦想、专业扎实的青年人才毅然选择返乡创业、返乡实践,将现代理念与创新精神带回乡土,以奋斗精神点燃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他们扎根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赋能农业升级,用创新思维激活乡村经济,成为新时代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从“走出去”到“引回来”,从“谋生计”到“创事业”,这群青年人正以实干与智慧重塑乡村面貌。他们的故事温暖乡亲邻里,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携青春之气,与成都共奋进,为乡村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中坚力量。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