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邻水县柑子镇桅子村:唱响新风谣
2025-10-16 10:4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四川文明网广安讯(唐培林)这个村荣誉满墙:不仅有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村3项国家级荣誉和省级文明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7项省级荣誉,还有7项市级荣誉。这些荣誉在邻水县柑子镇桅子村村民看来,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我们要的不是牌子,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杨福平说。
从曾经的“问题村”到如今的“文明村”,桅子村的蝶变,源于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精准发力,更在于桅子村激发了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这里的每一位村民都成为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个个“文明户”,正如散落在村中的星星之火,汇聚成照亮乡风文明的璀璨光芒。
党建领航 筑牢思想根基
“以前开会没人来,现在听讲挤前排。”10月14日上午,杨福平站在李子基地的“田间微课堂”前,笑着对前来参加农事技术培训的村民说。
桅子村的变化,始于党建工作的创新。村里推行“1+3+N”党建模式,以党总支部为核心,联动三个片区党支部,辐射N个党员中心户,构建起“县有部署、镇有指导、村有落实”的工作链条。镇里派来的驻村宣讲团,把政策宣讲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惠农政策,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老党员王明学的故事在村里广为流传。去年秋天,他带头拆除了自家院外的违章搭建,还主动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党员的话要有人听,先得自己做得正。”王明学常说的这句话,成了村里党员的行为准则。今年以来,全村开展各类宣讲22场,党员带头解决群众难题37件,党建引领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三维联动 激活文明实践
当天,桅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村民欢声笑语不断。文化广场上,村民正忙着晾晒秋粮;农家书屋里,孩子们在阅读农业科技书籍;科普活动室里,农技专家正在讲解果树越冬管理技术。
镇里推出的“菜单式”文明实践服务,特别在秋冬季节增加了农产品电商销售、种植技术培训等特色课程,村民可以根据需求“点单”。村里组建的“李子花志愿服务队”,吸纳村民、新乡贤、返乡青年等40名,帮助劳动力不足的家庭进行冬季作物管护。
正在帮忙修剪果树枝条的志愿者殷久明说:“秋冬季节是果树管理的关键时期,我们志愿服务队分成几个小组,帮助困难户做好果园管理。”正在接受帮助的赵玉容感动地说:“这些志愿者真好,要不是他们帮忙,我的果树越冬都成问题。”
文化铸魂 唤醒乡土记忆
“秋来李果香满园,勤俭持家代代传……”傍晚时分,村里的大喇叭传来熟悉的《桅子新风谣》。这首歌改编自本土民歌,如今村里老少皆知,还被收录进了《桅子村志》,这本10余万字的村志收录了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让村民重拾乡土记忆。
村里成立“李花文艺社”,吸纳退休教师、民间艺人等5名,将耕读传家、重义守信等传统美德绘成图画、编成快板,让传统美德浸润百姓生活。村中的民间艺人,把移风易俗政策编进三句半,“彩礼多少不重要,真心相待是块宝”,通俗易懂的唱词,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
依托千亩李子基地,村里打造“李乡文化体验园”,开发传统刺绣、烙画等体验项目,举办“李子文化节”,吸引周边群众前来体验。举行“家风家训上墙”活动,营造“重教兴学”的浓厚氛围。文化的浸润让桅子村更有底蕴,也让文明乡风有了鲜活载体。
脱贫带富 树立文明标杆
14日清晨,村民吕剑平早早起床了,他拄着拐杖,在果园间缓缓行走,时不时俯身查看黄精的长势。
这个曾因残疾而陷入困境的汉子,如今不仅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家门上那块“文明户”的光荣牌,更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成为他人生蝶变与桅子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2014年秋天,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吕剑平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规划脱贫之路。他申请小额贷款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邀请农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硬是靠着一股韧劲掌握了营养钵调配、插苗、催根等专业技艺。
2016年秋天,吕剑平注册邻水县丰景苗木培养场,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20余户贫困户种植黄精150余亩、脱骨李350余亩,户均年增收5万元。如今,他带动全村发展黄精600余亩,李子800余亩,助推3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2019年,对吕剑平而言意义非凡。那一年,他的产业规模不仅进一步扩大,更因“身残志坚、创业带富、家庭和睦、热心公益”的突出表现,被全体村民一致推选为“桅子文明户”。授牌那天,吕剑平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当村党总支部书记将那块沉甸甸、红艳艳的牌子递到他手中时,这个对生活重压从不低头的汉子,眼眶湿润了。他把牌子端端正正地挂在大门最显眼的位置,对妻子说:“这比挣多少钱都金贵,这是大家对我们做人的认可。”此后,吕剑平更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他知道,“文明户”就得做出榜样来。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