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

看广安市邻水县鱼鳞滩村蝶变“全国文明村”的秘诀

2025-10-23 15:11: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广安讯(张天文 夏佩)在广安市邻水县丰禾镇鱼鳞滩村,大洪河碧波潺潺,河岸观光带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整洁村道上,早起村民相遇问候,笑意漾在脸上。广场中央,高大的“福”字雕塑沐浴金光,与村庄的安宁祥和融为一体。

  从昔日普通村落,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鱼鳞滩村的蜕变,铺就了一条“党建引领、生态筑基、文化铸魂、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之路。

“全国文明村”鱼鳞滩村一角。

  生态筑基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鱼鳞滩村地处大洪河流域河谷平坝,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77户3053名村民世代聚居。漫步村中,旅游公路如脉络延伸,水泥入户路连通家家户户;垃圾分类桶整齐排列,生活污水经微动力设施净化后达标排放;夜幕降临,盏盏路灯照亮村道,也点亮了鱼鳞滩村民的幸福生活。

  “以前路边偶尔见垃圾,河边堆着柴草,现在走到哪都干干净净,心里舒坦!”村民钱仁刚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全村人的共同感受。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般蝶变,始于村“两委”的带头攻坚。村党总支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民生头等事,以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多次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拉网式”环境整治。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冲锋在前,清死角、铲广告、整杂物,用行动带动村民参与。

  为守住整治成果,村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组建11人专业保洁队,配备14个集中垃圾箱,严格执行“户分类、村收集、中转站集中处理”模式。同时,秉持“微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巧用闲置空地、边角地带,打造6处乡土微景观,完成5000平方米环境提升,实现“家家门前有绿意”。2020年,全村推进“厕所革命”,改厕292户、新建化粪池293个,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如今的鱼鳞滩村,河谷风光与现代设施相得益彰。村委会旁,300米沿河观光带成了村民、游客的“打卡地”,昔日荒地经堤岸修复、景观升级,焕发生机;全村绿化覆盖率达70%,这背后是“干部包片+村民认养”机制的支撑,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身绿化养护“主力军”。

  “村子就像大家庭,环境好了,日子舒心了,绿化养护成了每个人的自觉。”村党总支书记钱元忠的感慨,道出了鱼鳞滩村人的心声。

  文化铸魂

  涵养文明乡风新气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鱼鳞滩村深谙此理,将文化建设作为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核心抓手。

  走进鱼鳞滩村一组福号湾院落,200平方米的“福”文化广场格外醒目。一尊一人多高的“福”字雕塑,既是村庄地标,更是文化基因的象征。“我们村祖祖辈辈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知分养福’是核心——既讲节制自律、勤劳俭朴的老传统,也重身心健康、精神富足的新生活。”钱元忠介绍,这一理念已成为凝聚村民的精神纽带。

主题文化墙。

主题文化墙。

  为让文化理念“看得见、摸得着”,村里以“一墙一文化,一画一风景”为思路,打造主题文化墙。主干道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保知识、家风故事等彩色墙绘,与乡村美景相映;大洪河240余米游步道两侧,打谷、插秧、纺线等农耕场景墙画,既唤醒老一辈的记忆,也让年轻人读懂农耕文化的底蕴。

  “以前农闲就看电视、打牌,现在文化广场成了好去处,跳广场舞、学知识、聊家常,邻里更亲了。”村民王晓利笑着说。村里依托“福”文化广场,定期开展广场舞大赛等活动,让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浸润人心。

  移风易俗是文明建设的“重头戏”。村中的“读心长廊”,亭柱上“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既是村民休憩地,也是村干部宣传政策、倾听民意的“议事厅”。“上次在这儿聊完,儿子结婚就简办了,几桌家宴,省钱又省心!”村民钱建刚的经历,是村里婚俗改革的生动缩影。

村规民约让文明新风愈发浓厚。

  村里将尊老爱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等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孝德讲堂”“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让文明规范家喻户晓。如今的鱼鳞滩村,彩礼攀比少了,勤俭节约多了;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的民风愈发浓厚。

  治理创新

  激活基层善治新效能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关乎乡村振兴成败。鱼鳞滩村创新推行“院落长制”,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一户、每一人。

  “村子是大家庭,院落长就是‘服务员’,要让小事不出院落、矛盾化解在基层。”当天,台子湾院落长钱旭林正挨家通知院坝会。组织议事、收集民意、调解纠纷、宣讲政策、照看留守老人儿童……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是政策落地“最后一米”的关键。

鱼鳞滩村村务公示栏。

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提升村民幸福感。

  村里按院落划分治理单元,公开选拔有威望、有能力的党员或村民担任院落长,构建起“村党组织领导、院落长牵头、村民齐参与”的共治格局。

  “以前有事得跑村委会,现在找院落长就行,问题解决又快又好。”福号湾院落村民刘术英深有体会。前段时间,院落排水管道堵塞,她向院落长反映后,当天就有村民自发组队疏通。如今在鱼鳞滩村,“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办”已成常态,一声招呼,村民们便主动搭手,乡情凝聚力尽显。

  在“院落长制”基础上,村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等资源,构建起覆盖全村的服务网络。健康义诊、亲子课堂、普法宣传、舞蹈培训……多样化的活动,让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文明赋能产业,治理助推发展。2025年,鱼鳞滩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8万元;1300余亩砂糖橘、爱媛、脐橙产业园区生机勃勃,每年带动村民务工增收超50万元。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河滨村落,正沿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优、乡风好”的道路,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