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

广元市朝天区李家镇第二小学:青山深处非遗香 山村小学育传人

2025-11-28 15:01:00 来源:广元市朝天区李家镇第二小学

分享到手机

  川陕交界、广旺相融的群山褶皱间,广元市朝天区李家镇第二小学如一颗明珠藏于山坳。这所距区府60公里的小规模山村小学,51名小学生与14名幼儿园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24名教师与他们同吃同住、朝夕相伴,唯有周末才暂别校园返乡探亲。而李家锣鼓、李家狮舞、剪纸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入,让这所山村小学焕发别样生机,为山里娃铺就了一条浸润传统的成长之路。
  初冬的曾家山麓云雾缭绕,校园内却暖意涌动、活力四射。操场上,6名少年狮舞队员身着红黄狮衣,腾挪跳跃间衣袂翻飞,狮头灵动甩动,狮尾沉稳相随,一招一式尽显神韵;功能室内,锣鼓队的孩子们分工协作,大锣雄浑、脚盆鼓深沉、马锣清脆、钹声明快、冬锣高亢,五种乐器交织成独特的乡土交响,震得窗棂微微作响;剪纸工作坊里则静得出奇,剪刀与红纸轻吻,细碎纸屑如雪飘落,转瞬便幻化出花鸟鱼虫、乡村景致与时代新风,吸引着摄影爱好者驻足记录。
  11月12日下午,阳光穿透薄雾洒满校园,李家狮舞市级传承人刘超带着专业狮舞队与学生队同台展演。身着狮衣、猴装的孩子们尽情舞动,喝彩声此起彼伏。57岁的刘超抹去额头薄汗,耐心指导孩子们练习“探步”:“狮舞讲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少了谁的配合都不行。”他将44年的传承感悟融入教学,希望把孩子们带向更大的舞台。这支由8岁至12岁孩子组成的红黄少年狮舞队,狮头俏皮、狮尾稳重、小猴灵动、木脸和尚逗趣,从校园展演到曾家山避暑节助兴,用整齐划一的动作诠释着团结协作的深意,让古老技艺在青春身影中焕发新生。12岁的李亦多身着小猴服饰,腾跃、挠头间灵气十足,尽显不服输的韧劲。
  锣鼓训练现场同样热闹非凡。“啷、长、科、扯、零”,校外辅导员、李家锣鼓专职传承人刘三佳与教师胡彪、王义全组成指导团队,用祖辈传下的口诀手把手教孩子们把握节奏要领。马锣手高抛乐器再接住的瞬间,银亮的乐器划过半空,总能引来阵阵惊呼;脚盆鼓与马锣默契配合模仿出的马蹄声,生动再现着田间劳作的鲜活场景。“这套包含120余种曲牌的非遗技艺,我们通过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教给孩子。”刘三佳介绍,孩子们在击节演奏中学会相互倾听、彼此呼应,近年来带着《秦王点兵》《人勤春早》等经典曲牌,登上了全国夏季“村晚”、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舞台,斩获多项大奖。
  与狮舞、锣鼓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剪纸工作坊里,蹇金莲老师正指导孩子们创作。一张普通红纸、一把寻常剪刀,经孩子们灵巧的小手翻折、裁剪,便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11月上旬,蹇金莲带领孩子们精心创作了一批剪纸作品,作为送给“川超”广元剑门雄关队队员和啦啦队的特别礼物,已全部装裱完毕,将于11月16日球队主场迎战甘孜州有机牦牛队之际温馨送上。师从剪纸名家的蹇金莲,不仅带着学生走访乡间老艺人,收集刺绣、木刻等乡土元素融入创作,还编写了《李家剪纸教程》。3-6年级的分层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练习基础纹样,高年级学生尝试廉政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复杂创作,李州馨、向新莞尔等4名学生和2名教师已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剪纸达人”。“孩子们在专注创作中培养耐心,在作品互评中学会欣赏,更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树立自信。”蹇金莲说。
  自2017年“农村少年宫”项目启动以来,这所山村小学便将三项非遗系统性纳入校本课程,通过每周固定课时、组建专项社团、编写特色教材,构建起“普及+提高”的传承体系。“学校挤出专用教室成立‘蹇金莲剪纸艺术工作坊’,购置3套锣鼓器材与30副剪纸工具,专门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让山区孩子也能享有专业的艺术教育资源。”该校党支部副书记曹琴介绍,考虑到农村不少家长外出务工导致非遗传承面临断档风险,学校特意将李家狮舞、锣鼓等引进校园,让文化根脉代代相传。
  如今,这所省级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早已声名远播,培养出一批“非遗小传人”,师生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并被媒体争相报道。课间时分,文化墙上的剪纸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色彩鲜艳;操场上,狮舞排练的身影朝气蓬勃;走廊里,锣鼓队的练习声余韵悠长,回荡在青山之间。
  在曾家山的青山环抱间,李家镇第二小学用坚守与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进课堂、走进少年心中。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勤学苦练扛起文化传承的重任,让古老非遗在大山深处焕发勃勃生机,也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编辑:竹紫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