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文明村镇”走出了文明进步路
2025-06-20 16:0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四川文明网甘孜讯(泸定县文明办)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经过严格规范的复查评估,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泸定县创建全国、省级、州级文明村镇,加强文明培育,以点带面促进创建工作整体提升、遍地开花,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团结村的文明进步路:从G318“飞虎村”到“全国文明村镇”
过去,G318川藏线上的“飞虎村”团结村,房屋破旧、垃圾遍地、好逸恶劳、民风彪悍;如今,团结村经济一年一个跨步,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已进村入户。
团结村全貌全景照
以基层党建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团结村从致富能手、回乡创业青年人才、年轻优秀党员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少且精、准且实,有效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充分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阵地功能,统筹整合农家书屋、文化院坝、人大代表联络站、公益图书馆等各类阵地资源,建强文明实践站,增强文化阵地吸引力,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综合效用,做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结合实际创新形式,举办村歌赛、“村晚”、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健康娱乐活动。
团结村基层文化阵地
以发展支柱为抓手,让群众鼓起“钱袋子”、挺起“腰杆子”。作为典型的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旧农村,过去的团结村面临产业没有竞争力、产品没有市场的境地,村民的生活一直都处于农村的温饱水平。“穷则变,变则通”,在村“两委”主要成员的带动下,带领群众开始大力发展大樱桃、核桃、李子、花椒等农特产品种植。目前团结村已经建有1000亩核桃基地、500亩大樱桃基地、500亩花椒基地,团结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不足2000元,到2015年成为人均纯收入万元村,再到2024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16000余元。
团结村发展大樱桃种植
以培育淳朴民风为抓手,实现“飞虎村”的华丽变身。制定了11条接地气、可操作的村规民约,以村民小组为“小家”,每户农户一名代表,照上一张全家福,唤起“团结是我家,团结靠大家”的集体意识,认识到自己是团结村的一分子,自己的行为代表的是团结村的形象。开展“我为团结增光彩,团结因我而光荣”大评比活动,通过评选“民族团结示范户”、“道德文明户”、“团结好婆婆”、“团结好媳妇”、“遵纪守法户”、“党员示范户”等11个类型对全村群众进行评选。村民大会表彰,奖牌送到家门口,通过发挥先进示范作用,完成了“要我自觉”到“我要争先”的思想转变,以共同努力实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团结村村规民约公示栏
杵坭村的文明进步路:从“三无村”到“省级文明村镇”
曾经的杵坭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产业单一,因无资源、无矿产、缺水源,是名副其实的“三无村”;近年来,杵坭村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红色基因,打造红军路,发展“红色”产业,不断擦亮“省级文明村镇”的名片。
杵坭村樱桃花开的全景照
借优势创特色,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架构。集良策出实招,成立红颂杵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由公司统一对外承接培训、旅游团体,提供讲解、食宿等服务。公司与村内农家乐(民宿)签订合作协议,采取“点、接、派、评”单的方式,即服务对象点单、村集体公司接单、村党组织将订单派发合作农家乐,农家乐提供相应服务、服务对象对农家乐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后反馈村集体公司,由村集体公司根据协议约定和评价情况向农家乐进行付费,收益部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与农家乐抱团发展,真正实现让村集体有收益、让群众得实惠。
红颂杵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承接活动提供讲解服务
讲文明树新风,构建互惠互利的良好基层治理格局。坚持“组织打头”“治理打底”“美丽打样”思路,以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目标,依照“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节俭为本、实事求是”原则,召开村民大会,集中讨论确定红军长征途经杵坭路线、征集还原“许家店子军民共扎火把”“隔岸喊话迷惑敌军”“周家店子大部队搭锅做饭”等红色史实,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全过程参与。通过制定《村民积分制管理办法》《村集体资产长效建设管护机制》,修订《村规民约》《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章程》,开展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星级文明户评选,荣获全国幸福家庭1户、全国五好家庭1户、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甘孜好人和泸定好人2人,引领树立文明新风尚。
杵坭村“许家店子军民共扎火把”遗址
让非遗活起来,用“杵坭山歌”唱响新时代好声音。杵坭山歌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意境含蓄,曲调丰富旋律优美,与茶马古道文化和泸定桥文化、革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渊源,是泸定县社会生活的艺术缩影和凝聚,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杵坭村山歌第六代传承人吴全清长期潜心研究,发掘泸定山歌。于2021年正式成立了一支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杵坭山歌宣讲队,山歌队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原生态曲调,融入新时代文明思想,采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风廉政、乡村振兴等主题,结合泸定山歌四十余种唱法和唱腔 ,创作编写山歌500余首山歌作品。采用人人相传的模式,搭建起全员宣讲、全民参与的政策理论宣传舞台,广泛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文明新风尚。这支平均年龄近60 岁的宣讲队伍利用“大小舞台”开展宣讲,截至目前已演出100余场集中活动。
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杵坭山歌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宣讲服务
脚乌村的文明进步路:从“高山村”到“州级文明村镇”
岚安乡脚乌村是位于泸定较为偏远的高山上,海拔2280米,距离县城约18公里的盘山公路,大多是陡峭的山坡。如今的脚乌村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引擎,走出了一条“城乡共创、社群共融、幸福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岚安乡古镇--脚乌村全景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并重,古韵焕新颜。坚持做好“红+绿+古”三色文章,依托“双百工程”示范村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对40余处闲置房屋进行匠心改造,开发充满文化底蕴的研学路线与小微景点,打造出集生态美景、地道美食和休闲旅居于一体的宜居胜地,吸引以台胞、央企退休老干部、高知为代表的“城里人”到脚乌康养、旅居、度假,古老村落焕发新生。
村民向游客宣传贵琼岚安锅庄文化
新村民与老村民携手并进,乡村变香村。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帮扶项目等提升基建,在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面给予投资者优惠支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机制,打出系列“组合拳”,吸引40余名“新村民”入驻兴业,带动老村民共同发展,引进民间资本2000余万元,推动多元业态融合,构建宜业环境。以“云上岚安”公共品牌为引领,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2024年度,新增劳动就业岗位80余个,发放农民工工资210余万,带动本地农特产品销售40余万。
岚安刺绣、特产
精心治理与暖心服务并举,新风启盛业。注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选聘新村民担任荣誉村长,吸引新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对新建民宿、餐饮等企业运营资格进行严格把控,严厉打击坐地起价、欺客、宰客行为,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积极举办篮球赛、年猪宴、刺绣比赛、非遗展演等群众性活动,依托文明实践站,开设“岚山书集”,打造“书香岚安·阅读悦享”文明实践活动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和民族团结进步,脚乌村已跻身全州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名录。为全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精神共富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脚乌村还作为泸定县“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精神共富”试点,将德治教化成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脚乌村“岚山书集”公益图书馆
如今泸定的这条文明进步路,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温暖奔赴,从“小切口”撬动的乡风的“大变化”,到“小示范”催生的“大文明”,以“小举措”助推的“大进步 ”。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