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

色达县以党建为引领 以群众需求为主导 创新文明实践工作绘就边界治理新画卷

2025-06-27 15:5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甘孜讯(色达县文明办)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辖区面积9338.9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127米,居住着藏、汉、羌、回、白、满、蒙古等各族同胞,与阿坝州壤塘县、青海省果洛州的达日、班玛两县接壤。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省委涉藏工作部署,色达县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川青边界书写了文明实践与平安建设相互融合的生动篇章。

  加强组织领导 筑强基层堡垒

  色达县坚持以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推进,特别是在事关群众生计的虫草采挖季,各乡镇党委靠前指挥,统筹推进。

  一是党委统领明方向。大章乡党委书记率先垂范,亲自带领乡干部、派出所干警及“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扎根虫草采挖一线,亚龙乡党委以“党建+治理”模式为统领,康勒乡党委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色柯镇党委着力延伸服务触角,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作为首要任务。

  二是支部建在最前沿。针对虫草采挖季人员高度流动、服务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各乡镇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核心产区建立临时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亚龙乡设立3个临时党支部驻守虫草山、大章乡组建一线工作队,色柯镇、泥朵镇等也设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以“牧羊式”管理模式随群众迁移而驻扎,党员与采集群众同吃同住,确保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大章乡虫草采挖点临时党支部

  三是建章立制强保障。康勒乡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先锋和制度机制”三位一体协同体系,确保采挖季各项工作规范高效运行;色柯镇党委制度化推行“康巴党旗红·有事找党员”活动,明确党员责任区域与服务承诺;康勒乡探索建立党员包片联户、巡山服务、夜间接访等制度,确保党员服务无死角。

  四是边界联动聚合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纽带,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新格局,联动与青海毗邻的达日县、班玛县基层组织、警务力量,建立“宣讲+巡查+联动”一体化工作机制,同步启动川青边界联防联控机制。实践站与毗邻县基层单位共享虫草采挖信息,围绕可能出现的生态恢复协作、跨区域人员流动管理、纠纷隐患等问题,协同研判,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形成了“平安建设一盘棋”的强大合力,将文明实践成果有效转化为边界治理效能。

  加强队伍建设 筑牢实践根基

  色达县针对牧区地广人稀、边界线长、交通不便等实际情况,组建多元化、特色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起坚实的实践根基。

  一是建强“高原轻骑兵”主力军。泥朵镇志愿者骑乘插有“康巴党旗红有事找党员”旗帜的摩托车,成为流动在川青边界线上的“红色堡垒”,大章乡“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深入采挖点核心区域,构建起快捷高效、贴近群众的移动服务网络。

  二是打造“法治排头兵”专业队。色达县司法局“洞嘎波”双语(藏汉)普法服务队、年龙乡宣讲团、色柯镇藏汉双语宣讲队走进虫草采挖核心区,通过“马背党课”等形式送法到点,进行普法宣讲。

洞嘎波法治小分队与群众一起跳锅庄

法治小分队发放宣传资料

年龙乡虫草采挖点法治宣传

  三是壮大“志愿生力军”参与面。组织青年志愿者在虫草采挖区域开展“点滴志愿红 汇聚全域净 共建七美色达我们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以青春之“志愿红”守护高原生态底色。

  四是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党员包片联户机制,巡山服务、夜间接访等保障制度,让“党员围绕群众转”“有事找党员”成为采挖季服务常态。

康勒乡“康巴党旗红 有事找党员”志愿服务队

  创新工作载体 传递服务温暖

  色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坚持内容与形式并重,针对牧区特点和采挖季需求,创新定制了系列务实管用、群众欢迎的工作机制。

  一是理论政策“声”入民心。利用采挖期牧民居住临时帐篷特点,在川青边界帐篷区设立移动“帐篷微课堂”,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政策、生态保护法规等内容,结合实际案例用双语进行讲解;色柯镇宣讲队通过“马背党课”流动送学;大章乡临时党支部坚持在每个采挖点开展1次专题宣讲。同时,结合川青边界平安建设需求,同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国家法规、川青边界联防联控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宣讲,引导牧民依法解决矛盾,主动参与“平安边界”共建共享,凝聚起共同守护家园安宁的广泛共识。

色柯镇党员志愿队开展法治护航虫草山活动

  二是法治服务“润物无声”。“全周期服务”显特色——色达县司法局“洞嘎波”服务队创新实践,采取“文艺演出+集中宣讲+矛盾排查+伴随服务”的模式开展“全周期法治服务”专项行动,确保牧民“采虫草有法可循”。“文艺普法”添活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将文艺元素融入法治宣传,编排原创小品《赌途末路》,在牧民的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传递了“远离赌博、珍爱生活”的法治观念。年龙乡宣讲团则结合高原频发的雷暴天气特点,在现场进行避雷急救技能演示、发放藏汉双语安全手册300余份,提升辖区牧民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伴随服务”零距离——在采挖点一线设立“虫草采挖区法律服务流动站”,队员变身“移动普法员”穿梭于各帐篷和采挖点之间,面对面宣传和零距离答疑解惑,并发放“法治服务联系卡”确保群众随时“找得到人,问得明白”,编织了一张无形的法治服务网。

县司法局开展虫草采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三是平安治理“融合嵌入”。“摩托宣讲队”“党员巡山队”在执行理论政策宣传、普法教育等任务的同时,还肩负边界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重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协助化解。各服务队深入牧民采挖驻地,采取“上门走访”“现场调解”“法律咨询”的灵活方式,对草场边界争议、采挖权纠纷、买卖摩擦等风险点进行矛盾纠纷隐患排查,稳固平安防线基础。探索构建“预防矛盾”“防控风险”“强化防线”的“三防联动”治理格局保障群众安全,即:预防矛盾(前防):在采挖点设立临时调解室,让群众有地方说理、有渠道解决。防控风险(中防):建立人防(巡护队伍)与简易技防相结合的体系,常态化开展防灭火演练,实地排查整改用火、雷击、交通等安全隐患。强化防线(后防):在交通要道推行道路安全责任制,组织巡逻队进行疏导保通,保障群众出行与物资运输安全。

康勒乡党员志愿者巡山宣传

  四是民生保障“精准直达”。实施采挖人员精准化管理,通过精准发放采挖证等手段,在保障生计的同时,有效确保适龄学生入学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整合力量提供链条式民生服务:组织医疗巡诊分队深入高山牧场守护群众健康;提供物资配送、保障道路保通;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团队开展环保清洁服务,共同守护“七美色达”。

青年志愿者清理虫草山旁河道垃圾

  融合增效 筑牢和谐边界

  色达县以特色队伍为引擎、多元载体为路径,在虫草采挖季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入党的政策宣传、民生保障、法治建设与平安治理,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治理能力新跃升。亚龙乡成功实现采挖季“人员零伤亡、生态零破坏、火灾零发生”的“三零”硬目标;康勒乡探索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确保辖区内“无事故、无辍学、无纠纷”;泥朵、年龙、大章等乡镇通过有效调解和隐患排查,将矛盾纠纷扼杀在源头;司法服务队通过伴随式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法律问题200余起。

  二是党群关系谱新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与群众同甘共苦、临时党支部成为牧民“主心骨”和“坚强后盾”,这种血肉联系极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增强了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感恩意识。

  三是法治文明结新果。“文艺+”普法覆盖群众数万人次,群众依法维权意识和遵守边界法规等意识普遍增强;“法治服务联系卡”等便捷措施畅通了群众寻求法律帮助的渠道;双语普法材料发放超5000册,惠及边界牧民3万余人。

  四是边界和谐开新局。通过构建川青两地“宣讲+巡查+联动”机制,搭建起信息共享、纠纷联调、治安联防的快速响应通道,推动了边界地区从“各管一段”的传统分治模式向“联防联控、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格局转变,边界纠纷案件同比下降67%,联合巡护次数增加45%。文明新风在川青边界和煦吹拂,有力促进了该区域的长治久安与共同繁荣。

  在白雪皑皑的群山映衬下,虫草山上一顶顶帐篷顶飘扬的鲜红党旗,是4200米雪域高原最坚定、最温暖的底色,这片镶嵌在川青藏边界的“红色高地”,正以其生动实践不断丰富着“高原边疆特色样本”的内涵,守护着民生福祉,筑牢着和谐安宁,让文明之花在雪域边疆绚丽绽放。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