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明网泸州讯(龙马潭区文明办)在泸州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龙马潭区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城市文明建设的精神动能。全区现有可移动文物976件/套、不可移动文物319处(国保3处),非遗项目29个(省级10项),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让文化遗产成为滋养城市文明的“活态基因”。
全链条保护机制
筑牢文明城市文化根基
构建“四级保护名录+六进工作法”体系,茶马古道宝莲街古驿道、洞窝水电站等国保单位获国家文物局修缮立项,其中洞窝水电站作为中国首座自主设计电站,引入社会资本2亿元打造“工业遗产+红色研学”基地,年均发电600万度,年接待研学团队8700人次,成为市民感悟工业文明的实景课堂。非遗保护实施“一校一品”工程,“胡市火龙”进校园覆盖14所学校3万名学生,学生龙彦霖等组成的少年火龙队多次参与城市文明宣传活动;五味本草药香课程与西南医科大学合作开设,500余名学员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社区义诊服务,推动“非遗惠民”融入文明实践。
沉浸式传播矩阵
厚植市民文化认同
以蒋兆和、税西恒等文化名人为切入点,创作歌曲《水墨人生》、话剧《长夜追光》等文艺精品,其中专题片《洞窝水电站》纳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材,带动超10万市民参与“文物保护志愿讲解”活动。线上通过杨帆龙马APP发布非遗技艺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1200万次,引导市民自发传播城市文化;线下打造“和美非遗集市”,2024年年货节吸引20家工坊参展,带动消费150万元,集市现场设置“文明观展”“非遗传承”知识展板,市民参与度同比提升40%。
融合化利用实践
激活城市文明细胞
推动“非遗+社区治理”,欧阳锡川等传承人走进12个社区开展“非遗微课堂”,教授剪纸、刺绣等技艺,衍生出“邻里互助剪纸社”“社区非遗调解室”等文明创建载体;承办“四川非遗直播购物节”泸州站活动,30余项非遗产品全网观看量827万人次,直播中嵌入“文明购物”“诚信经营”倡导,带动商家签订文明公约率达100%。在双加镇建立“火龙非遗工坊”,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工坊同步开展“家风家训”评选、“文明家庭”表彰活动;洞窝风景区设置“文物保护文明岗”,18名企业职工与志愿者共同维护参观秩序,景区游客满意度连续三年达98%,成为城市文明窗口。
协同化保护格局
凝聚全民创建合力
成立由文旅、教育、街镇等组成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专家会诊+企业运维+居民监督”机制。如洞窝水电站由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组建专业班组维护,联合周边社区成立“文物保护义务巡逻队”,累计劝阻不文明行为200余起;开展“寻找身边文化守护者”活动,2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受聘为“城市文明宣传员”,在校园、社区开展讲座80余场。
龙马潭区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度融合,让历史文脉转化为市民的文明自觉。2024年,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知晓率达89%,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人数同比增长35%,“保护遗产、传承文明”成为城市文明新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