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明网泸州讯(叙永县文明办)2024年以来,泸州市叙永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大事来抓,通过构建系统推进机制、闭环治理机制、常态监督机制,全面实现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截至目前,全县255个行政村(社区)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建立系统推进机制。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变“无人管”为“有人管”。县委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三农”重点工作,健全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行业部门协调配合、乡镇具体落实的统筹推进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构建“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农户门前三包”的三级网格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消除管理盲区。二是建设专业队伍,变“临时管”为“专业管”。通过“公益性岗位+专职聘用”模式,配备2862名环卫从业人员,确保每个自然村至少有1名保洁员,负责道路、聚居点及河道沟渠日常保洁;探索“服务外包+效能考核”,引入专业环卫企业,提供“清扫保洁+压缩转运”一体化服务,垃圾清转运作业时效大幅提升,23个乡镇全覆盖实现市场化运营。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变“一时管”为“时时管”。按照“县级托底、镇村协同、群众参与”原则,建立“财政保底+多方共担”资金池,县级财政全额保障末端处理费,镇村分担设施运维费,农户适当缴费分担,在布局更加完善环卫设施的同时,有力保障垃圾治理体系稳定运行。2024年以来,新增收集设施5000余个、转运车辆17台,实现垃圾投放半径小于500米,垃圾压缩转运设备100%覆盖。
建立闭环治理机制。一是源头分类减量。通过“教育引导+示范带动”双轮驱动模式,在全县中小学全覆盖开设垃圾分类校本课程,通过“小手拉大手”、评选“分类达人”、打造“最美庭院”等活动,引导农户完成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粗分类”,初步实现源头减量。二是中端高效转运。搭建智慧环卫平台,运用算法优化收运线路,网格员微信群实时预警满溢,动态调整收运频次,推动转运效能提升20%、车辆空驶率降低25%,确保“日产日清不积压、沿途运输不落地”,运输效率显著提高。三是末端循环利用。积极推行垃圾“能源化+生态化”处置模式,实现全县原生垃圾“零填埋”,年焚烧处理近8万吨,发电4000余万度;建成日处理30吨厨余垃圾处理站,进一步推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整治原垃圾堆放地,将垃圾填埋场改造为生态公园,打造“口袋公园”50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建立常态监督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动员组织村民全程参与垃圾分类标准、经费收取和使用标准、评比标准以及实施方案等制度的讨论决策。建立适合于乡村推广的垃圾“四分类”标准和“每日清扫、定期清运”制度。将垃圾分类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将门前“三包”落实到户,实现监管网格化。二是考核激励。每月明确1天开展“群众义务劳动日”活动,每月网格员入户检查垃圾分类及卫生情况并积分量化,每季度开展“洁美家庭”评比活动,每年开展“生态文明户”创建活动,将评比结果在村务公示栏向全村公示,并对考核为“优”的农户发放奖品,有效激励群众自觉主动参与村庄环境整治。三是立体监督。推行“政府督导+群众参与”立体监督模式,县级部门常态化“四不两直”巡回指导;搭建“群众随手拍”反馈平台,农户通过镇村微信“当家群”实时上传环境问题照片或视频,形成“发现—上报—处理—反馈”闭环流程。2024年以来,累计接收问题2000余条,整改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