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

人居环境“增气质” 和美乡村“添颜值”——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抓实人居环境治理,念好村民致富经

2025-08-18 15:5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雅安讯(宋巧雯 彭加权 倪磊)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更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秉持“共建共享、共富共美”的理念,梳理问题找短板,抠细节、提质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塑形铸魂”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创新探索出“三美三化”治理法,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行动、村民积极参与,实现人居环境焕新颜,和美乡村入画来,荣获省级森林小镇、天府旅游名镇称号。
  雨城区碧峰峡镇位于雨城区北部,距离市区16公里,辖14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拥有知名的碧峰峡、红豆相思谷等风景旅游区。但大部分村庄受地域条件影响,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风景旅游区美不算美,全镇处处美起来才算美,好风景才能集聚资源、发展产业,最终形成好经济,惠及民生!”碧峰峡镇党委相关负责人直言,为实现全域村组人居环境美起来、助力乡村振兴,该镇依托碧峰峡、红豆相思谷等热门景区景点,紧锣密鼓开展“我为人居环境‘增气质’,我为和美乡村‘添颜值’”行动,全方位发力,全链条推进,优化、美化人居环境,让“我要美、共建美、保持美”成为现实。
  多措并举,全域行动。碧峰峡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起“党委推动、支部发动、党员带动、干部促动、党群互动”的五方联动格局,确保环境治理人人有责。在治理上,实现体系化。该镇组建由联系村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村组干部及卫生员构成的“四个一”人居环境治理队伍,将镇、村、组三级责任拧成一股绳。在管理上,实现精细化。将全镇划分为若干网格,由网格内优秀党员和村组干部担任网格员,明确职责,层层包干,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的管理格局。在行动上,实现常态化。由各村党组织牵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党员日常监督,让爱护环境成为村民内化于心的文化自觉,使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小战斗单位”。
  完善村规民约,搭建交流平台。雨城区碧峰峡镇七盘村的“今晚盘一盘”村级自治交流平台,村组干部与村民互动,无论是村民急难愁盼的“要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身边事”,通过“安全稳定”“邻里纠纷”“民生实事”“家庭矛盾”4本台账反映的问题,及时逐一解决销号。此外,还组建了清洁先锋队、巾帼宣传队展开治理工作——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清洁先锋队,专项治理村庄路面、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推动“门前三包”和“厕所革命”。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志愿服务13次,安装路灯180盏,拆除废弃牛棚、旱厕24处,疏通暗沟13条,消除8处黑臭水体,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由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妇女组成的巾帼宣传队,她们走村入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环境整治好处,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习惯。今年以来,开展入户宣传600多人次,张贴标语240多处,成功劝导120余户村民主动参与房前屋后的环境美化……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犹如协奏曲中的不同声部,共同奏响环境整治的华美乐章。
  建正反激励机制,奖优罚懒。该镇制定《人居环境整治巡查工作方案》,组建巡查专班,及时发现处理“脏乱差”问题;结合“主题党日”“节日大扫除”等活动,组织党员和村民对卫生死角、沟渠杂物、村内道路进行集中清理。今年以来,集中整治6次,解决环境问题63处,对37处民房进行了提升改造,清扫院坝180多处,打捞河道垃圾1500多公斤;成立考核评比组,通过村民自荐和小组推荐相结合方式,开展“家风、家教、家训”系列宣传和评选“最美庭院”等活动,今年已有数十户家庭荣获“最美庭院”称号,在挂牌表扬时,组织村民召开经验分享会,做到表扬一户启迪一片的示范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对33人次进行口头批评教育,对14起屡教不改的行为进行通报,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让追求美、保持美成为全镇的共同行动,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推动了文明新村、移风易俗等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抓好人居环境治理,念好村民致富经。2024年以来,碧峰峡镇七盘村党组织全力推动道路修建,打通山村发展“大动脉”,通过劳务输出等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50万元。村集体经济以此为基础,每年出资8万元为全村村民补贴购买养老保险;为持续发展,该村还启动村庄规划,联系成都村政学院专家及本土大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和眼界,根据区域特点谋篇布局,规划出“生态养殖示范区”“文化体验区”“民宿休憩区”等多个特色功能区,为打造市中心周边“15分钟度假村”奠定了基础。
  碧峰峡镇碧峰村搭建起“碧峰民宿农家乐大联盟”平台,吸纳全镇200余家民宿、农家乐联盟成员,通过政府、企业“双向赋能”,今年以来,通过民宿联盟沟通碧峰公司引流600余名游客到民宿、农家乐消费,增加村民收入30多万元,与景区形成良好的经营生态互补。

编辑:竹紫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