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实践打造精神家园——雅安市汉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述
2025-09-17 14:31: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四川文明网雅安讯(汉源县文明办)雅安市汉源县作为有着28万人口的川西南山区县,在发展中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比翼双飞”,不断描绘着一幅幅新时代城与人温暖互动、人与城共生共荣的文明画卷,一朵朵文明实践之花盛开在汉源大地。
近年来,汉源县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通过构建“县中心+乡镇所+村(社区)站”三级体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深走实。截至2025年,全县全面建成1个县级中心、21个乡镇所、123个村(社区)站,实现全域覆盖,注册志愿者达4.9万余人,常态化开展活动超1.2万场次,成为山区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机制创新
党建引领与多方协同的“汉源模式”
汉源县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构建三级书记主抓的领导机制,将文明实践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超50万元支持中心建设,并配套出台“31313”规范标准,明确活动宣传、公益广告、卫生健康等“三个专栏”,组织架构、工作制度等“一套制度”,以及便民服务设备配置等要求,确保阵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建立联席商讨、挂点联系、结对共建等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阵地融合
资源整合与功能升级的“立体网络”
“志愿者,我们这里水管有破裂,能帮联系一下维修员吗”有市民向网格员反映,网格员联系有关人员立即来维修,半小时内水管问题得到解决。富林镇滨湖社区建立四级网格体系,将“红马甲”志愿者融入基层治理,实现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民生问题“一网统管”;九襄镇木槿村推行道德讲堂积分制,村民参与文明实践可兑换生活物品,激发群众主动性。
汉源县依托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资源,打造“一讲堂、一广场、八基地、N功能室”的县级中心,并拓展实践基地至8个。通过“清单+图例”模式,推动乡镇、村(社区)所站建设全覆盖,获评省级示范实践站2个,建成市级示范站1个、县级示范所站34个。
品牌塑造
志愿服务与项目孵化的“特色矩阵”
汉源县构建“1+12+144+N”志愿服务体系,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法律服务等8支常备队伍,培育“阳光心语”“未来之星”等特色项目。通过“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线上平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累计开展活动6500余场次,回应诉求超950条。“英模号”志愿服务队进校园分享感人故事,“文艺志愿者”深入乡镇开展惠民演出,覆盖群众超30万人次。此外,全县评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7个、组织6个、社区7个,形成“学有榜样、做有标杆”的良性循环。
文化浸润
典型引领与移风易俗的“精神灯塔”
“我的祖父说过,守护红军墓是我们一家人的责任”朴实的宜东镇村民杨兴海和他的祖父、父亲用88载的行动兑现了对红军许下的诺言,2024年获评“中国好人”。刘萍30年坚守诚信经营,入选“四川省诚实守信模范”。
汉源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道德模范、身边好人25人,创成全国省市级文明村镇19个、文明单位18个。同时,各村镇通过道德讲堂、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木槿村实施积分制后,环境卫生显著改善,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成效彰显
城市蝶变与民生改善的“幸福答卷”
文明实践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汉源县完成50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电梯等设施,惠及居民超10万人;建成便民充电棚、新能源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8.72%,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9.7%。机关干部、基层社区“周二文明劝导”“周五卫生大清扫”一坚持就是10年,极大提升城镇文明素养。
市民曹先生感慨:“居住环境、出行条件、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文明实践还融入基层治理,富林镇“小网格大管家”行动、九襄镇“云喊话”智慧执法等创新举措,推动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汉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阵地融合为支撑,以品牌塑造为抓手,以文化浸润为内核,实现了从“试点先行”到“全域覆盖”的跨越。未来,汉源将继续深化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的融合,为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精神动力,让文明之花在黎州大地常开常新。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