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资阳丨文化铸魂 治理聚力 产业赋能——资阳探索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
2025-10-13 10:5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四川文明网资阳讯(资阳市文明办)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重要保障。在资阳的乡村沃土上,一场以文化铸魂、以治理聚力、以产业赋能的现代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正蓬勃展开。文化,凝聚着历史的智慧与乡愁的记忆;治理,关乎秩序的构建与活力的激发;产业,承载着发展的希望与生活的富足。三者同频共振,共同勾勒出新时代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生动图景。
文化铸魂:让传统根脉焕发新生
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的“三崇堂”,是村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这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祠堂,门楣上“崇信、崇礼、崇文”六个大字,曾因岁月侵蚀与产权分散而渐失光彩。2020年,借助农旅融合项目,村集体通过租赁整合十几户村民产权,按原址原貌修缮,让“三崇堂”重新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三崇文化”不止于建筑形态,更融入村民日常:“崇信”体现在老村长池含理带领村民修路种菜脱贫,其子继任后积极推广合作社的实干精神;“崇礼”展现在金天志家“共享儿女”志愿行动、彭秀荣十余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婆婆的孝行;“崇文”则传承于池含岗家庭“诗书传家”,其子从军23年屡立战功、儿媳精心照料瘫痪公公的家国情怀。
为激活文化活力,晏家坝村打造多元文化阵地:村史馆陈列100余件农具老物件,诉说农耕记忆;老茶馆变身百姓大舞台,每周上演川剧“资阳河”,定期开展农产品推介,“好戏连台”成为常态;乡创学校、美术馆、陶艺馆相继落地,“3+2读书荟”设立共享书吧与流动阅读角。每年春节,“晏之声”“晏之乐”队伍创编18个乡土节目举办“村晚”,2024年春节、元宵等节点共举办15场文化活动,让现代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乐至县劳动镇旧居村则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资源。作为陈毅元帅故里,村里完成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改陈布展,在保护陈毅故居原貌基础上,借红色村庄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村里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在党建长廊设立专题展区;同时融合孝文化,绘制200余处“孝”“廉”主题彩绘,每年举办“陈毅家风故事会”“学孝子模范”活动,评选“旧居好人”“好公婆好儿媳”。村史馆展示石磨、风车等老物件,“送戏下乡”“农民丰收节”“流动文明集市”常态化开展,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治理聚力:以创新举措涵养新风
安岳县毛家镇交通村以整治婚丧陋习为突破口。过去“彩礼攀比”“大摆宴席”让村民不堪重负,“月月红”(12万元彩礼)更让许多家庭承受巨大压力。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宴席不超20桌、礼金不超200元、彩礼不超3万元”等具体标准。理事会主动上门调解,如2024年有户婚事女方起初要求12万彩礼,经耐心沟通最终以3万元圆满办结。
更具创新的是“积分制+数字平台”治理模式。2023年4月落地“川善治平台”,村民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积分,打扫道路1小时、红白事简办等行为可加分,大操大办、邻里矛盾等则扣分,积分按5元/分兑换福利,积分靠前的村民还可优先享受小额信贷。2024年,村里红白事简办率从42%升至88%,累计节省开支超30万元,户均节省2000元。如今“鲜花祭祖”“家常便饭办宴席”蔚然成风。平台还设置“有事找干部”“免费开证明”板块,曾有大学生开学急需证明,村干部线上发送,省时省力。目前全村1500余人认证平台,日均活跃500余人,该村曾获全国五星级村庄前十、四川第一,凭借积分优势争取到150万元资金用于修路、建设示范院落。
乐至县劳动镇旧居村同样注重治理与文明建设相结合。村里大力倡导婚丧简办,彩礼金额显著下降,宴席花费明显减少。同时创新性地将参与文化活动纳入文明积分,村民参加“村运会”“送戏下乡”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文旅券,过去“忙完农活打麻将”的情况逐渐改变,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村党组织还积极吸纳新村民入党、列席村民代表大会,切实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产业赋能:用融合发展夯实根基
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以“农业+旅游”实现突破。依托肥沃土地巩固蔬菜种植基础,发展葡萄、草莓、柑橘等水果种植2500余亩,各类特色水果供不应求。村里推出“开心农场”让市民体验农耕乐趣,与高校共建实训、写生基地,吸引50余名专家、20家文旅企业入驻,培育民宿、艺术工坊等新兴业态。2025年“太空种子科普基地”将正式落地,引进航天育种品种,配套研学课程,预计年接待学生超8000人次。
宅基地改革有效激活闲置资源:村集体采用“闲置房屋+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模式,投入500万元盘活100余户资源,吸引46家业主创业。范彬彬将民房改造成网红打卡地“不在小院”,陈记农家乐夫妻开发垂钓、烧烤一体化项目,实现了村民内生发展与外来投资带动的双重效益。
乐至县劳动镇旧居村巧借“红色IP+景区”实现发展。毗邻陈毅故里景区,创新探索“景区+乡村”模式,打造羊叉河农文旅示范带,有机串联农耕文化、薛苞古镇文化。依托陈毅“廉”文化品牌,带动数万亩生态莲藕种植,开发藕粉、苹果梨等深加工产品,有效推动“过路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村里还整合项目资源,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现已发展10余家民宿、农家乐,80%在家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不少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创业。
这三个村的探索虽路径各异,却共同印证了文化是精神的依托、治理是运行的保障、产业是发展的基石这一深刻道理。它们以生动的实践表明,牢牢把握文化铸魂、治理聚力、产业赋能这三个关键,就能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涵养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站在新的起点,资阳更多村落必将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画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加深厚的文明力量。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