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办税太方便了,从家到服务中心只要十分钟,遇到问题当场就能解决!”7月15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活动走进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看见四川鸿涛的财务人员黄蓉一边办理业务,一边由衷感慨。
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这已是她第六次踏进这个“家门口”的服务中心。 对比鲜明的是,仅仅两年前,每次办税对她而言都是一场耗时耗力的“远征”,必须往返50公里外的邻水县城,单是路途就要耗去大半天光阴。
黄蓉的切身经历,正是川渝高竹新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成效的一个鲜活注脚。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新区,其创新的“嵌入式”文明实践模式,不仅大幅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更吸引着众多像黄蓉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在“家门口”实现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跨省通办:从“跑断腿”到“十分钟搞定”
企业注册地在重庆,办公、生产在川渝高竹新区,办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业务时要回到注册地,这是川渝高竹新区的企业在以往时常面临的小麻烦。
于是,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投入使用以来,已入驻公安、住建等部门16个,设置税务、社保等窗口32个,服务事项达到1000余项,新区范围内四川、重庆两地的企业或居民可以来这里办理业务。
看似寻常的服务中心,却肩负着打破川渝行政壁垒、实现跨省通办的关键使命。
税务工作人员在做好服务
“以前最头疼的就是川渝两地的政策差异。”黄蓉说,“同样的业务,在四川和重庆可能有不同的办理要求和标准,我们经常要准备两套材料,疲于奔命。”
如今,服务中心已统一川渝两地79项税费政策差异和53项执法标准,真正兑现“进一扇门、办两地事”的承诺。
步入服务中心,现代化的智慧办税区格外醒目。纳税人通过自助终端,即可轻松办理90%以上的常规业务;若遇疑难,专业的“婷婷与你”工作室随时提供在线支持。“我们每周都会开展直播,”工作室负责人李婷介绍道,“用最通俗的语言解读最新政策,确保大家听得懂、用得上。”
这种打破区域壁垒的“文明之力”,其辐射范围远不止于税务领域。在警务领域同样开花结果。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运行的公安机关,川渝高竹新区警务中心公安窗口自2021年9月成立伊始,便坚持“政策一体、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积极探索跨省域警务协作新范式。
在公安窗口,驾驶人自助体检机的启用让附近居民赞不绝口。“以前换驾照得专程跑县城医院体检,现在十分钟轻松搞定!”数据显示,此类便民举措平均为每位办事群众省下了2-3小时的宝贵时间。
“针对川牌货车白天进重庆主城区的限行难题,广安与重庆公安创新推出‘同标互认’临时通行证,成功将新区川牌货车纳入重庆管理体系。”警务中心民警甘萍介绍,这一举措,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1000万元。目前,已为18家企业的59辆货车办理了通行证。
文明实践: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
川渝高竹新区的文明实践,非浮于表面的“搞活动”,而是“嵌入”群众生活的毛细血管。在新区党群工作部的统筹下,各企事业单位精心构建起“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闭环。
其核心枢纽川渝高竹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这座500平方米的综合性阵地,集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健身室、文明实践广场等功能于一体,已然成为集思想引领、文化服务、休闲健身于一身的便民大平台。
川渝高竹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在实践中心,“高竹红”志愿服务队的身影无处不在。这支由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居民组成的队伍,常态化开展着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服务。“我们不只是送政策,更要精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川渝高竹新区党群工作部工作人员吴佳卉点明服务核心。
为确保川渝两地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我们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两地宣传部门定期互访交流,”吴佳卉介绍道,“例如‘渝邻之声’宣讲队,就是由重庆渝北区和四川邻水县的宣讲骨干共同组建的,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廊四带”示意图
在文化服务方面,新区巧妙整合两地优势资源。重庆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每月如期而至,四川的文艺轻骑兵也常深入企业慰问演出。“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潜移默化地促进着两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吴佳卉补充。
面向未来,川渝高竹新区文明实践蓝图已绘:根据规划,新区将进一步升级“嵌入式”服务模式,着力推动文明实践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融合共生,续写跨省共建、便民惠民的崭新篇章。(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