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活动正式启动。采访团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实践阵地,用脚步丈量“一廊四带”的建设成效,用镜头捕捉文明实践的生动场景,用文字记录两地协同推进的创新举措。
采访第一站,记者团来到了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遂宁市蓬溪县普安街道普安社区。这个成立于2010年的社区,目前已打造了1200平米的党群综合服务体。社区重点关注“一老一小”,连续6年打响“匠心护航”品牌,开设“童守护·益成长”“夕阳映普安”等多彩课堂,解决儿童看护、学业辅导和老年人参与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博物馆及旷继勋公园等资源,开展研学、关爱活动;同时,在农商银行、小区物业延伸打造3处文明实践点,构建15分钟便民圈。
普安社区党支部书记夏冰告诉记者,要让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吸引居民参与,关键就在于“双向奔赴”。从“碍于情面”的被动出席到活动火爆需要“提前报名”,社区精准掌握居民需求从而开设针对性活动,如老年手机课、亲子沙龙;持续培养居民“主人翁”意识,邀请居民参与活动策划;结合集中服务日、“我们的节日”用活服务阵地,保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既接地气又有新意。通过“党建引领、专业牵引”,“嵌入式”打造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近百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打造小城社区的“巴适梦”,让邻里共治烹饪出“家”的味道。
如何以红色基因和文明实践创新,成为连接川渝、服务双城的重要节点?记者团在有着“中国红军第一村”的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找到了答案。
牛角沟村因山沟形似牛角而得名,被评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线路。以红色基因为引擎,创新构建“红色+”模式,通过精心修复革命遗址、建设红色场馆,如旷继勋起义指挥部旧址、烈士事迹陈列馆,并联动重庆潼南杨闇公故居、大足、资阳等毗邻地区资源,成功打造跨区域的红色教育高地和文明实践阵地,近年来累计接待成渝研学团队70.2万人次,其中重庆学员占比高达45%。
文旅融合带来“三产联动”。1200亩柑橘园、40亩蓝莓采摘园,通过“研学+采摘”模式,年产值达350万元。“庭院经济”模式深度融入服务链,壮大集体经济,牛角沟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25万元,跃升至现在的96.01万元,夯实了区域协作基础,逐渐形成“红色教育、休闲农业、科普研学、乡村旅游”共建共享共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体系。
从川东北的“寂寂无名”到“川渝红色研学标杆”,牛角沟村的蝶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一廊四带”战略的缩影。当红色文化资源跨越行政边界,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和实实在在的产业联动,“红色引擎”便持续为乡土注入振兴动能,为潼南、大足、资阳等毗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牛角沟经验”,不断丰富着川渝“一廊四带”建设的实践样本库,共同绘就巴蜀大地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记者 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