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安顺场镇:文明之风吹遍红色镇 移风易俗为群众“减负”
2025-05-21 15:13:00 来源:雅安文明有约
近日,记者从石棉县安顺场镇获悉,该镇党委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大操大办、互相攀比、借机敛财等陈规陋习,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宣传教育、规范约束、示范引领等方式,坚持破立并举、靶向施策,打开移风易俗“金钥匙”,解开乡风文明、百姓减负“两把锁”,让文明之风吹遍红色安顺。
宣传引导树新风 群众支持方向明
在推进移风易俗期间,安顺场镇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全镇范围内迅速掀起移风易俗调研之风,召开21次村组干部会、坝坝会、座谈会,走访藏彝汉三族群众1500余户,收集网络问卷1219份,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62条,广聚民意、广纳群言, 在全镇营造出良好氛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镇党委召集少数民族代表、宗族头人开展专题研讨10余次,凝聚共识、坚定信心。通过调查研究,绝大多数群众发自内心支持移风易俗、倡导树立新风,为解决豪华丧葬“办不起”、高额彩礼“嫁不起”、人情礼金“还不起”奠定坚实基础。在工作推动上不搞“一刀切”,尊重民族风俗和破除陈规陋习并重,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循循善诱,顺势而为,让群众自觉自愿执行相关政策。
为了形成强大合力,安顺场镇通过政策宣传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派出党员干部、村组干部、网格员“三驾马车”,开好村民代表大会、户长会、院坝会“三个会”,线上线下齐发力,全覆盖发放倡议书11000余份,做到移风易俗三个讲清:讲清楚目的意义、讲清楚工作要求、讲清楚主要内容,为群众算清移风易俗文明账和经济账,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
在此期间,积极组织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永远跟党走”红色宣讲队、文艺汇演队等多支队伍开展“百姓讲坛”37次,弘扬孝老爱亲、厚养薄葬、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镇党委每年登门为90岁以上老人祝寿,让群众把孝顺留给在世父母,把土地留给后世子孙。村民去世后,由联村领导牵头登门慰问,引导举办简朴庄重、富有人情味的追思会,用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为群众争面子,破除盲目攀比的人情关、面子关。
按照“群众自主选择,共建文明家风”的原则,体现“一户一训”,制作82条家风家训示范牌悬挂于群众家门口,作为家族家风家训世代传承,打造“晒家训、传家风、诵美德”主阵地1处,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12幅,将商业核心街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街,让好家风世代传承,让好风气蔚然成风。
建机制作表率 抓好关键少数
安顺场镇采取支部提议、村委会研究、村民讨论表决的方式,指导各村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制定抵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村民公约,进一步明确婚丧嫁娶活动的办事范围、操办流程、随礼标准,引导村民签订承诺书10000余份,成立村落理事会49个,主动热情为群众婚丧事宜做好监督和服务,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到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余事不办。
同时,结合“转树作抓”专项行动,全体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民族头人等公开做出承诺,自觉做到六个带头:带头倡导移风易俗、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带头执行村规民约、带头抵制铺张浪费、带头接受群众监督、带头签订承诺书。通过示范引领,形成群众跟着干部干、人人争当示范者的良好氛围。
由镇纪委牵头每月实施定期督查、定期通报,紧盯婚丧喜庆事宜简办落实情况,充分发挥村纪检委员和党风政风监督员“近距离”监督优势,围绕婚丧喜庆事宜报备筹办范围、参与人员、开支情况等内容,对婚丧喜庆事宜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监督,事后将户主、监督人员共同签字确认的报备表报送镇纪委,同时通过公示栏、微信等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广泛发动社会监督,以镇村联动、社会参与的监督模式,提升工作质效。并将村民遵规守约情况与办理审批、服务事项和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挂钩,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不打折扣。制定移风易俗正负面清单,将移风易俗与人居环境整治、道德文明紧密结合,将村民守约情况纳入道德积分制管理,每月开展文明之星评选表彰活动,通过积分兑换奖品、发放慰问品等形式营造“传承良俗、移除歪风、易出低俗”的良好态势。(记者 吴丹)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