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明网绵阳讯(北川县文明办)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五星村,由原五星村、大田村合并,毗邻G347国道,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5户、884人。近年来,该村以”五星”促“五兴”,全面推进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蓬勃发展,获得省级“四好村”等荣誉。
党建“星”引领,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支部带头干实事。着力建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余绍容,作为北川县第一位羌族女性全国人大代表,始终坚守初心,震后决心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带着党员先行试种,打破群众顾虑。坚持人到、心到、说到、办到“四到”工作模式,村“两委”、党员定期入户上门走访办事,切实为村民谋福祉。
组织联动聚合力。用好资源,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心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协议,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打造“星火长虹”党建品牌。与四川春雷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四川省绵州公证处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
群众参与共治理。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治理、文化活动,着力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星羌民”。党员带头干、群众参与干,积极投入村内产业发展、道路修建、环境整治、节庆活动等各项事务,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带领村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核心。
产业“星”布局,激活经济振兴引擎
锚定特色产业。立足本村气候、温度、土壤等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村“两委”组织成立国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如今,五星村的黄连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其他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余亩,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左右,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抓住周边村落、乡镇、县域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机遇,“飞地”种植黄连2200余亩。与本地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投资加企业投资630万元,实施物联网数字智能大棚种苗繁育中心项目,建成4座白芨种苗育苗数字化大棚和2个加工厂房,通过先进的数字化精准管控技术,高效调节育苗温湿度、光照,提升中药材品质。目前,全村白芨种苗年产量达1000万株,年产值达700余万元,产业链进一步向精深加工延伸。
共享产业效益。通过争取政府资金建设药材育苗加工基地,村上组织企业与村民签订中药材回收协议,以高于市场价兜底收购,彻底打消村民种植药材的后顾之忧。同时,企业入驻带动周边农户30余人稳定就业,预计帮助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稳“就业碗”。村集体经济每年通过项目资金投入,获得分红7.5万元,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文化“星”传承,焕发乡风文明新貌
考核评比促文明。创新方法,以“星值”为载体,对村民开展评星评比,把政策宣传、产业带头、乐于助人、纠纷调解、邻里家风、清洁卫生、生活习惯等日常事务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分别给予一定“星值”,定期开展考核打分。村民凭“星值”,可兑换生活用品,更与年度村集体经济分红挂钩。针对爱“扯经”的村民,村“两委”请他来当“星值”模式的监督员,在实际工作和村干部的引导下,将其转变为政策的宣传员。从“要我文明”转变为“我要争星”,实现“星越积越多、村越建越美”的良性循环。
典型示范树榜样。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个,组建志愿服务队5支,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小行动”带动“大转变”。以“星”级评议为载体,积极培育、选树、宣传先进典型,2025年评选最美公婆、最美儿媳、最美家庭、最美军人、最美村民10名,环境整治优秀家庭15户,致富能手5名,营造“看得见、学得到、评得上”的浓厚氛围。村党支部书记余绍容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多彩活动聚民心。坚持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利用文化广场、文化书屋等场所,定期举办羌族文化活动,如羌绣展示、羌族歌舞表演、羌茶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举办“端午‘粽’动员・邻里一家亲”等传统节日主题活动,通过表彰先进、民俗体验等环节,丰富传统节日内涵,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
人才“星”培育,汇聚发展强大动力
梯队注入活力。在村党支部书记为北川县第一位羌族女性全国人大代表的同时,积极吸纳3名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有为村民进入村“两委”,为班子注入新鲜血液。书记带头、村“两委”干部参与,坚持“理论学习+田间实践”相结合,不断在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乡村事务中磨砺提升政策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培育乡土能人。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同时,发挥“星值”激励机制作用,让经过培训的农户化身“土专家”,更加常态、方便地对村民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等开展指导,给予这类土专家“星值”奖励,提高积极性。
平台聚才引智。发挥全国人大代表工作室、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等资源、经验、技术优势,积极承接各类乡村振兴人才考察、调研、培训活动。积极争取纳入县内教育研学线路,改造盘活毗邻育苗基地的闲置村委会,打造集公司办公、实地研学、田园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更好人才。
生态“星”守护,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健全环保机制。用好“星值”考核评价模式,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写入考核细则、村规民约,对村民在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山林保护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设立“生态环保星”,让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的村民获得荣誉和奖励,增强村民生态保护责任感、荣誉感。
践行绿色举措。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中药材种植中,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和生态环境安全。在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建设,避免过度开发。
拓展发展路径。如今的五星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五星村计划结合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羌族文化氛围和成熟的产业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研学等产业,让村民吃上“旅游饭”,拓宽发展路子。
未来,五星村将继续深化“五星”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向着“五星级”乡村的目标大步迈进,让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五星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