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

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⑩|达州达川:“一街四坊”连古今 红色基因融文脉

2025-07-17 17:0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视频拍摄剪辑:冉晓龙
  四川文明网达州讯(施华琼 朱乔明)“眼前的列宁湖原名叫挑水河,是当年红军为解决驻军和老百姓饮水困难,奋战两个月开挖出来的人工湖……”7月16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活动走进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中国红色第一街”列宁街,媒体团在这里深度感受这里悠久的传统文化与光耀千秋的红军精神。
媒体团走进达县石桥红军文化陈列馆(施华琼 摄)
  据讲解员王卓然介绍,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石桥后,在石桥场镇錾刻38幅红军石刻标语,尤其在第二号牌坊留下“列宁主义街”五个大字,列宁街由此得名。经当地政府逐年打造,如今这里已形成包含列宁公园、红色文化艺术墙、达县红军文化陈列馆、列宁街石牌坊建筑群及红军石刻标语等在内的人文景观群。
达县石桥红军文化陈列馆展出的革命文物(施华琼 摄)
  达县石桥红军文化陈列馆内“南下东进,扩大苏区”“传播真理,錾刻标语”等六个篇章,清晰展现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历程。马灯、马刀等革命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沿着先辈走过的路,看着他们用过的遗物很受感动,更激励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达川四中高二学生王小成站在展陈前感慨道。
列宁街风貌图(施华琼 摄)
  青石路面、木质瓦房间,红色气息扑面而来。“一街四坊的石牌坊上共錾刻38幅标语。”讲解员王卓然介绍,二号坊牌坊上的革命标语尤其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列宁街上还留存“许氏坊”“李氏坊”“汪氏坊”等建筑艺术的瑰宝。
“法门武术”展演(施华琼 摄)
  街上的“法门武术会馆”同样吸睛,55岁的“法门武术”第十代传承人彭伟带领弟子身着武术红衫,展示刚劲有力的法门拳。“会馆开了十多年,想借列宁街人气让更多人认识本土传统文化。”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法门武术,集健身与竞技实战于一体,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群众的青睐,2023年被列为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烧火龙”民俗表演(受访者供图)
  据石桥镇副书记赵珊介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烧火龙之乡”,石桥镇凭借着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名片,让当地百姓享受到了“文化”红利。当地通过春节“烧火龙”民俗表演、法门武术展演等活动吸引游客,2024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为居民带来经济增收近1200万元。
  “每年八月后是旅游旺季,每天可接待百余人。”土生土长的石桥人、客栈经营者潘华光返乡创业后深有感触,“我看中石桥的历史文化,也希望更多人了解石桥、热爱石桥。”

编辑:徐艺嘉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