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

广元剑阁:走实“三大路径”让文明实践活起来

2025-08-05 14:2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广元讯(张萍 何文飞 李航)面对常态化的文明实践,如何通过创新方式激活参与热情,让群众觉得 “有用、有趣、有盼头”?

  近年来,广元市剑阁县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通过阵地建设、活动创新、品牌培育三大路径,构建“全域覆盖、资源整合、功能融合、特色赋能”的文明实践体系,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夯实阵地基础 打造群众参与“引力场”

  全域覆盖强基础,构建文明实践服务圈。剑阁县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以蜀道文化传承带和剑苍线、剑南线、剑盐线“一带三线”为重点,建成“1个县级中心+29个乡镇实践所+364个村(社区)实践站”三级阵地体系,开发便民利民文明实践点(岗)50余个,构建“15分钟服务圈”。

  该县整合县域资源推动主阵地升级,将文明实践中心、影视文化中心、融媒体中心“三心”融合,打造5000余平方米的主阵地,涵盖雄关大讲堂等23个功能区。利用“剑阁融媒”APP开发“文明实践”模块,创建线上线下悦享体验空间,实现阵地利用最大化。

  深化“文明实践+”,拓展行业服务新阵地。通过“文明实践+民生服务”,培育“小杨带你缴社保”民生服务品牌,惠及群众2万人次。深化“文明实践+电商赋能”,打造“文明牵手·云端致富”阵地,设直播培训点5个,培训24场次,形成“文明实践搭台、特色产业唱戏、群众共享红利”的互惠循环。

  丰富活动载体 激发群众参与“驱动力”

  政治引领聚民心,让理论宣讲“活”起来。构建1个县委团、20支县领导分团、N支基层小分队宣讲体系,采取“县级领导带头讲+专业团队巡回讲+百姓名嘴身边讲”模式,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讲5000余场次。用“剑阁腔”讲活“大道理”,以“小故事”阐释新思想,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群众的“思想加油站”。

  文化传承润民心,让文明实践“热”起来。开展“我们的节日”“蜀道起长歌”等活动;创新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五进”活动,推动剑门手杖、白龙花灯等10项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常态化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1200余场,服务群众15万人次。

  移风易俗育新风,让文明乡风“新”起来。发挥“一约四会两榜”作用,坚持“制度约束+文明引导”双轮驱动,组建“好人+乡贤+知客+网红”新风宣讲团,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100余场次。创作《剑门喜事》等移风易俗作品43件,通过“线上+线下”展演200余场次。升级文明新风积分激励机制,评选“十星户”、好媳妇、好公婆等3600户(人),兑换积分物资120余万元,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培育特色品牌 构建示范引领“新标杆”

  深耕优势品牌,扩大示范效应。巩固“剑门新语”“大蜀道·蜀小兵”等优势品牌,充分发挥“百姓名嘴”作用,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吸纳文化骨干、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等125人,优化服务内容,优化9支专业分队,围绕蜀道文化带开展活动500余场次。

  培育新兴品牌,激发创新活力。2024年以来,新培育4个项目品牌。鹤龄镇“化林礼堂”面向各类群体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120场次;“剑南播报”在6个边远乡镇建立“乡村播报员”制度,通过“大喇叭”宣讲近300场次;汉阳镇“云丰小屋”开展“全民阅读”亲子活动82场;普安镇“兼山书院”藏书15万余册,日均接待群众100余人。

  打造地域品牌,彰显“一地一品”。立足“一带三线”,构建特色品牌矩阵。剑门关镇文明实践所构建蜀道驿站,年均服务游客6万人次;羊岭镇开设“红军故事讲堂”,年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80余场次;公兴镇推动乡风文明,群众自编自演《面子里子》移风易俗小品;王河镇南华村融合农耕文化,每年举办农民丰收节,提升粮食安全意识。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