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后蜀时期,原始形式是“桃符”。到了明代初年,“春联”这个词正式出现了。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圣旨,要求金陵的每户人家都要用红纸写好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这一习俗就此流传开来。【详情】

在四川南部,大年初一这天有“扫财神”的风俗。由人装扮成“财神” ,头戴财神爷的帽子,脸戴假面具,穿着戏袍子,手拿新扫帚,另有一人敲着小锣,走到居民家门口象征性扫几下,念几句吉利话,多为祝愿发财之意,主人家便赏喜钱。【详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家家团圆聚餐,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不但菜式丰富,而且很讲究意头。【详情】

压岁钱,又称压崇钱。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同音,所以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让收到压岁钱的晚辈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详情】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除夕守岁是我国过春节中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详情】


宋代时,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已经较为普遍。元宵最早又被叫做“浮圆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明朝时,“元宵”的叫法已十分普遍。如今,元宵已经成为元宵节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象征幸福、团圆的节日食品。【详情】

“闹花灯”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元宵节习俗,在隋代以前已经见于文字记载。家家户户挂起彩灯,街头巷尾花灯争奇斗艳。天上圆月高悬,人间彩灯万盏,可谓“花市灯如昼,人流涌如潮”。【详情】

灯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猜灯谜最早始于宋代,每到元宵节,人们在闹市搭棚挂灯,将谜写在灯壁上,张于灯市,供人观赏猜测。天文地理无不包含其中,好一派热闹景象。【详情】

元宵节还有一种祈福活动——“走百病”,明清时期尤为盛行。这天妇女们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见桥必过,意在祛病延年。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钉”,即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祈盼家庭人丁兴旺。【详情】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舞狮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人们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以企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详情】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
宋·李持正

清明时节扫墓是对祖先和长辈的缅怀和追思,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秦以前就有了,但那时候的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是到唐代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详情】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远在先秦时就已形成,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千百年来,踏青逐渐成了一种仪式,“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详情】

插柳、戴柳,就是将柳枝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或者将柳枝、柳絮以及柳枝做成的柳圈、柳球等佩戴于头上或身上。寒食清明节插柳戴柳在唐代就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以至于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详情】

古人认为清明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割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去。意在把“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除病消灾,称之为“放晦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逐渐成为寄情寄语的美好载体。【详情】

清明粑,是古代四川吃货们的节令食物。四川(主要为川东)地区吃的清明粑,其皮为糯面,加上艾蒿叶(有时也用棉花草),馅是由野葱、榨菜和腊肉丁等混在一起炒熟而成,上笼屉蒸熟以后即可食用,色泽青碧,香软清爽。【详情】



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详情】

“赛龙舟”又称为划龙船、扒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南方地区尤其盛行。关于赛龙舟起源的说法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详情】

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这天,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这古老习俗,最早是古人用来驱除疫病、维护健康的,所以端午节亦被学者称为中国最早的“健康防疫日”。【详情】

端午节时,古人多喜欢佩戴香囊。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功效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详情】

五彩绳,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彩绳。 【详情】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详情】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详情】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详情】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详情】

“拜织女”:七夕当晚,女子们会相约一起祭拜织女,祈求赐予巧智和如意郎君。祭拜后嬉戏玩耍,互诉心事。“拜魁星”:俗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详情】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由来已久。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详情】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详情】

“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中秋之夜,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埂边、菜园里或山坡上摸瓜果、蔬菜和豆类。这种风俗,在当时象征着人们的一种喜悦,代表着一种吉祥,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丰收的希望和梦想。【详情】

曳石又称“太平石”,起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戚继光而兴起的。曳石开始前,各队人员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系牢。曳石开始,石上坐一健儿,号令队伍进止。数十人在前面牵着麻绳沿街一边奔跑,一边呐喊,相互争竞。【详情】

月宫中的玉兔,在北京、天津等地被称为“兔儿爷”。俗话说“兔儿爷捣药,救死扶伤”。民间艺人用泥做成兔儿爷,将其彩绘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兔儿爷或持杵站立,或骑着老虎,憨态可掬。兔儿爷形状的玩具最受孩子们喜欢。【详情】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详情】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详情】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详情】

清代以来,四川人过重阳节,除饮菊花酒之外,还流行酿造“重阳酒”。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县志》说:“九月九日,人家酿酒,谓之‘重阳酒’。”【详情】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