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67177
在古诗词中品味端午家国情怀之美
2022-06-02 11:25: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撒白糖……”不知不觉中,又到了端午时节。粽子、咸鸭蛋、雄黄酒等各色美食令人垂涎;赛龙舟、挂艾草、采草药等各种民俗让人心生向往……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对于端午节的重视可见一斑。然而,除了吃食与民俗,我们还可以在古人所写的诗词中品味端午的诗意之美,在跨越时空的交流中获得文化自信。

  在古诗词的描述中,可以品味风俗之美。比如,“洗澡”这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宋轼就在《浣溪沙·端午》中写下“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的句子,想来,一场芳兰浴足够令人心满意足,据说还可以治皮肤病、去邪气。屈原也曾在《九歌·云中君》中写下“浴兰汤兮沐芳”,当然,那时端午似乎还没有成形,但祈愿健康的心理总是有的,沐浴兰汤未必不是真实存在的。至于吃粽子的习俗,古诗词则有更多体现,杨巨源在《谢人送粽》中写道“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类似还有“五色新丝缠角粽”等等。古与今都有大量的美食家,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之句,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古时的人们对端午时节的妆扮亦有追求。

  在古诗词的描述中,可以品味家国情怀之美。唐人卢肇在《竞渡诗》中写下“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想来端午节那一天,人们进行赛龙舟比赛,争先恐后,这何尝不是团队配合默契的宣示?同为唐人,褚朝阳则在《五丝》中写下了“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则生动写出了人们用酒祭奠屈原的场景。宋人文天祥则在《端午》的诗中,写下了“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的诗句,表明了自己心迹,这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至于明人汤显祖则在《午日处州禁竞渡》中写下“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的句子,吊怀屈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在端午的诗词中,讴歌屈原的委实不少,文人墨客的笔触总是指向气节、志向这些美好的词汇,让我们对端午节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古诗词的描述中,可以品味文化之美。华夏民族是农耕民族,而耕种要讲究时节的。端午时节,天气炎热,极易造成身体不适。在趋利避害的心理驱使下,人们发展出来各种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实际上就是文化,久而久之,就植根于民族心理深处。宋人张榘在《念奴娇》中在写道“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趋利避害的心理驱使下,儿童用“红丝缠臂”祈愿祝福。当然,红线缠臂的不止是儿童,成人亦是如此,“彩线轻缠红玉臂……佳人相见千年”。宋人文天祥则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让我们看到13世纪的中国人与现在中国人过端午几乎拥有同样的举动,跨越时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来自现实,承载现实,培育现实。透过一篇篇、一句句经典诗词,我们看到古人与今人何其相似,我们的文化传承不曾中断,家国情怀古今相同。这或许就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吧。(杜建锋)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