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67177
以道德之光汇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2021-11-10 15:58:00 精神文明报
分享到手机

 

  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为彰显全国道德模范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精神风貌,记者第一时间连线部分受到表彰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精神的力量。

  朴实话语

  传递奋进力量

  这些天,每当想起在11月5日人民大会堂里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并合影留念的场景,第八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依然心潮澎湃:“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想到能到北京,得到这么隆重的表彰,我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从一名普通的护林员,到治沙造林的带头人,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鬓角染白的老人,38年来,郭万刚坚守承诺,年复一年地植树治沙,日复一日地抚育管护,在腾格里沙漠上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闯出了一条沙漠治理的成功之路。“风沙带不走我们的土地,我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深切关怀,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治沙又致富。”郭万刚相信,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像愚公移山一样干下去,总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

  对于“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护者”、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东关镇后坡居民张旭峰来说,这次到北京参加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既欣喜又意外:“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见人有难就该相救,真的不算什么。”多年来,张旭峰与滔滔黄河水搏斗抗争,40多次跳进黄河救人,打捞溺水者19人、成功救起13人,工作期间还曾6次参与火灾救援,用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谛。近几年,他还经常深入学校、工厂、农村等地作以“远离黄河、防止溺水”为主题的专项宣讲活动。“救人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以后哪里有危险,哪里需要帮助,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去救人。”张旭峰说,“这次荣获第八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和荣誉感,我会继续讲下去,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51年来,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道竞业里社区居民段肇谊悉心照顾着一级残疾军人老伴,每日三餐有度,起居有时,被授予第八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能获得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这一殊荣,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是我一生的骄傲。”段肇谊告诉记者,在北京领奖时她听到了其他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她继续传承良好家风。她说 :“有生之年我将继续照顾和陪伴老伴,不离不弃,让他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也希望年轻人能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奋进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段段朴实话语的背后,是一股股推动人心向善、社会前行、时代进步的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为坚实的道德支撑。

  感人故事

  诠释向善之美

  道德模范用质朴的语言传递出奋进的力量,更用实际行动体现出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

  退休后组建“菊香爱心团队”,带领医疗专家走遍辽宁省14个市开展义诊,为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众送健康,累计提供免费诊疗服务4万余人次,培训乡村基层医务人员1300余名的辽宁省金秋医院名誉院长张菊香;23年来用“可以享受国家用电减免政策”的爱心“谎言”,累计为16个困难家庭垫付电费12万余元,并带领党员服务队为民服务的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仪征市供电分公司滨江业务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周维忠;成立“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照顾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心百姓琐事,解决邻里纠纷,年逾古稀依然奔走在志愿服务第一线,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他们用滚烫的心、热情的手,扶危济困、雪中送炭,谱写了助人为乐的动人乐章。

  面对突发险情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生死救援,从5米高的河堤跳入水中,3次下水,两破车窗,勇救4人的人民子弟兵、陆军步兵学院学员王亮;致力于应急救援,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福建省蓝天救援防灾减灾中心总队长陈素珍;面对凶徒,为了保护同学挺身而出,身中8刀不退缩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崔译文……他们面对危难,大义凛然,用瞬间的选择,维护正义、担当道义、舍生取义,书写了自己的壮丽人生。

  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用热血青春演绎赤胆忠心,和平建设时期,深藏功名、扎根乡村,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村民孙景坤;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年逾八旬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他们对事业虔诚执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点燃了激情与梦想,书写了忠诚奉献、敬业担当,铸就了生命的丰碑。

  还有孝老爱亲的张舜华、刘羲檬、陈重私,诚实守信的徐振明、路生梅、周飞虎……道德模范的故事感人至深,深刻诠释了向善之美。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身影树立在中华大地上,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前行道路。

  榜样精神

  引领向上向善

  11月6日下午,作为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个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第八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柯石磷从北京载誉归来,一下飞机就收到了当地干部群众送上的鲜花和祝福。这是揭阳市礼遇模范生动画面。揭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蔡陶彧介绍,揭阳市积极发挥先进道德模范示范表率作用,坚持做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帮扶、礼遇、管理工作,不仅成立了一支由80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组成的“玉德之光”志愿服务队,围绕“弘扬玉德之光,共建文明揭阳”主题,引导道德模范开展各项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能量,还在过年过节期间开展各级道德模范慰问,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道德模范是精神的坐标,是鲜活的价值观。大批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推动着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礼遇模范、崇尚模范、关爱模范、争当模范蔚然成风。榜样精神引领着广大人群众向上向善。

  2007年以来,天津市共有13人登上“全国道德模范”榜单,60多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近年来,天津市为全体道德模范购买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组织免费体检等活动,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关爱礼遇;通过制作公益广告、举办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搭建“知行长廊”展示了道德模范事迹,引导市民“知”模范事迹,“行”道德实践,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宣传一个道德模范就是在社会上树起一个标杆,就是在群众中提倡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海南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综合协调处处长孙伟介绍,海南省在大力挖掘、选树道德模范的同时,通过加大道德模范宣传力度和广度、搭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宣教平台、建立健全道德模范激励保障制度,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海南在每个市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场所,都设立了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专题展览。同时,在全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团进机关、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活动,让先进事迹深入人心,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接下来,将进一步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讲好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加强对道德模范的关心关爱,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周洁 罗园)

  周永开:“草鞋书记”满心赤诚为人民

  “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却获得了这样高的荣誉,很惭愧。”在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后,93岁高龄的周永开谦虚地说。这份两袖清风赤子心一如他在花萼山种下的松树,笔直挺拔常青。

  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时时刻刻想的都是群众吃穿用度的事。因为田坎跑得多,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周永开为“草鞋书记”。上世纪90年代初,周永开第一次来到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那时山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为了彻底拔除“穷根”,他一遍又一遍地跑部门,又说服村民出劳动力,逐渐建起一条从官渡镇到花萼山长20多公里的公路,还竖起电杆拉进电线,让村民告别不通电的历史。他还自己拿钱引种,鼓励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试种特色中药“花萼贝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砖”。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离休后,周永开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队,扎根花萼守山护林,一干就是20多年。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们主动加入了义务护林员的行列。20多年间,在花萼山义务植树造林1500多亩,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绿林,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年4月,花萼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永开还组织发起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他以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拍摄《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热血》系列丛书;在张爱萍将军的母校——现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自费建起“蒲家英烈园”,确立“热血”纪念日,设立“热血”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先后捐赠40余万元,在12所学校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共奖励师生1000余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个人捐款、交纳特殊党费1.3万元;2020年,他和老伴捐款10万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015年以来,他3次交纳特殊党费20.7万元……

  周永开曾说:“我要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以此回报伟大的党和人民。”(王露)

  宋金和:在讲述中传承红色基因

  “用实物还原日军侵华罪证,是我的誓言和承诺,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11月5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博物馆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分馆馆长宋金和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多年来,宋金和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倾尽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精力收集到万余件日军侵华物证,不计名利建成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并免费对外开放,为参观者打开了一扇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窗口,充分展现了一位老党员的奉献情怀和责任担当。

  当记者联系上宋金和时,电话那头,他难掩内心的激动:“非常荣幸能参加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第一次离主席这么近,心情非常激动。”

  宋金和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还在少年时期,他就经常听老人讲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宋金和就开始收集日军侵华时散落在东北民间的物品,破钢盔、没把的刺刀……只要发现有价值的资料、物品,他可以打数百个问询电话,奔波上万公里,不计代价地进行收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阅历的加深,宋金和收集到的物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越攒越多,一个念头始终在宋金和的脑海中萦绕不去,那就是把这些物证集中展出,让日本军国主义的累累罪行昭示天下,让那些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奋勇抗争的身影永远镌刻在后人心中。2015年,在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这些年来,宋金和既是展馆的布展员,又是史料的讲解员,他不仅在陈列馆讲,还经常深入到部队、机关、学校和社区,讲党史、讲军史,讲日军侵华史、讲抗日战争史、讲东北抗联史。

  在宋金和的带动下,佳木斯已有很多老同志积极加入到讲述历史、缅怀英烈、教育后人的队伍中来。宋金和告诉记者:“在有生之年,只要还能走、还能讲,我就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讲好红色故事、收集好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文物,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漆世平)

  朱海义:纵身一跃闪耀人性光辉

  11月5日,陕西省旬阳市城关镇青泥社区居民朱海义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后,记者第一时间与他连线。电话那头,朱海义激动地说:“能见到习近平总书记,能受到这么隆重的表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虽然已经过去了4年,但朱海义从落水车辆中“三分钟救起三个人”的故事,依然温暖着旬阳市这座陕南小城。2017年8月19日下午,朱海义驾车在汉江棕溪渡口等候趸船时,突然听到了“扑通”一声闷响,只见一辆黑色面包车落入水库,车头已没入水中,车辆后半部分尚在水面之上。他没有片刻犹豫,跳下车飞奔过去,从4米多高的堤坝跳入水库,奋力游向正在下沉的车辆。

  靠近后,他发现落水车辆前门的车窗未关,立即从窗口将一个小男孩拉出水面、救到岸边。随后,他立即游回去从窗口拉出一名妇女和一个小女孩。施救过程中,由于被救者在水中扑腾挣扎,他沉浮好几次,才将她们托举上岸。上岸的一瞬间,被救妇女拉住他的手说:“我女儿还在车里!”朱海义没有犹豫,随即摸起石头,准备再次扑向水里砸窗救人,可是此时车辆已经沉下水面。

  因为事发水域水深且浑浊,根本看不见落水车辆踪迹,朱海义意识到只凭自己的力量救小女孩是不够的。他一面安慰被救者,帮助联系家属;一面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拨打120请求救援。第二天,朱海义又协助开展搜救工作。晚上,失事车辆被打捞出水,但遗憾的是,被救妇女的女儿已经溺亡。

  回忆起救人情景,朱海义说:“当时只看到水中的险情,一心只想着救人,别的什么也没想。”虽然已经尽力救起3人,但他依然因没救出那个女孩而感到痛惜。

  对于获得的荣誉,朱海义认真地说:“在北京和其他道德模范交流后,我觉得我自己做的事真的微不足道,能获得这份荣誉,是一种幸运,也让我有了更大的责任感。接下来,我会在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向社会传递和弘扬正能量。”(袁矛)

  盛恩利:见义勇为是一种本能 

  11月5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市彭山供电分公司谢家供电所台区经理盛恩利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能够到北京接受表彰,盛恩利感到十分激动。这个5次冲进火场、3次跃入水流、舍生忘死救人的“水火英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说:“我做的都是小事。救人是本能反应,我是党员,当过兵,胆子也比较大,理应冲在前面。”

  2020年3月28日,彭山区公义镇街道一户居民家中突然失火,正在维修自家房顶的盛恩利见状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直奔现场。他在浓烟中冲上二楼背起倒地的104岁的康婆婆,把她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又冲进火海,爬上楼顶揭掉瓦片,空出了一米多宽的防火隔离带,为控制火势、消防救援赢得了时间。

  1998年夏天的一天,一个年轻人在公义镇通济堰里被河底尖利的东西划破了腿,在水里不停挣扎。路过此地的盛恩利将其救上岸并脱下衣服绑扎伤口。

  2000年的一天,一个孩子在通济堰河边摘野果时,不小心掉进湍急的河流里。正在河边维护电力线路的盛恩利见状连忙跳入河中,奋力将他救起。

  2015年6月的一天,一户人家失火,盛恩利正巧在附近,听到呼救声后冲进火场,救出两位老人并组织周围居民有序灭火。

  2020年8月,彭山遭遇特大暴雨洪灾,他挎上电工包,第一时间抢险保电,协助政府转移受灾群众……

  一次又一次,盛恩利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诠释着高尚品格。

  盛恩利的儿子曾认真地告诉他,长大后,也要像他一样去帮助别人,这更加坚定了盛恩利“善小而为”的信念。“今后我会继续在电力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向有困难的人施以援手。”盛恩利笑着说。(袁矛)

  陈重私:守护小家 传递大爱

  “看了其他全国道德模范代表的感人事迹,感觉自己很渺小。我做的事情是身为子女应该做的,也是很普通的事情。”11月6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陈重私载誉返琼。陈重私在微信里告诉记者,能去北京见到习近平总书记,让他备受鼓舞。

  对于23岁的陈重私而言,这枚全国道德模范奖章,是一枚沉甸甸的成长勋章。十余年来,他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诠释了孝义和道德的含义。

  陈重私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11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而双腿残疾的母亲又不幸患上红斑狼疮。从那时起,照顾妈妈和弟弟成为陈重私肩上的责任。2018年,为照顾母亲,陈重私毅然放弃了省外求学,留在海南读书,并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陈重私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守住这个家。大二时,陈重私的母亲再次因红斑狼疮住院。陈重私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往返医院和学校,尽心尽力照顾母亲。母亲出院后,为挤出更多时间照顾她,陈重私把时间分成一小段一小段,什么时候该喂水,什么时候该按摩,什么时候该做饭……

  陈重私克服重重困难,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加倍勤奋努力学习。课余,他不仅申请了学校勤工俭学的岗位,还在酒店端过盘子,在超市搬过货物。每次应聘兼职,他只有一个要求:“中午和晚上必须回家,因为要回去给妈妈做饭。”

  去年9月,陈重私的母亲病逝。悲伤过后,生活还要继续。今年6月,陈重私大学毕业,进入中建一局北京分公司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部担任机电部机电工长。努力工作,照顾好弟弟成为陈重私的新目标。

  陈重私有一个珍藏的小本子,里面记录着多年来收到的每一笔捐款、遇到的每一个好人。一路走来,陈重私内心充满感激。他说:“我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化为动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把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和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赵青)

  张莹莹:帮助更多残障人士活出精彩人生

  11月5日,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莹莹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荣誉后,张莹莹感受到了满满的鼓舞:“这份荣誉很重也很特别,是对我的鞭策,更是对兢兢业业在公益事业道路上付出的所有人的肯定。”

  1989年,张莹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由于患了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在后来的生活中,太多的人给了她关怀和帮助,这让张莹莹心怀感恩,并决定投身公益。

  2016年,张莹莹和残障朋友用多年的积蓄创办了公益组织——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为残障人士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培训等服务。为鼓励残障人士打开心扉,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张莹莹还报考了心理学研修班学习。2018年,张莹莹与深圳市龙华区残联共同创办龙华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开创残障人士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张莹莹说:“基地主要为处于创业初期和有创业意愿的残障人士提供创业资源、法律咨询等服务。”

  “要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克服身体障碍,像勇敢的‘雨燕’一样,逆风飞得更高更远。”几年来,张莹莹把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作为自己的事业方向。目前,张莹莹已创办了4个社会组织、2家企业,帮助了2700余名残障人士就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不仅如此,张莹莹还成为深圳市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为残障人士分享励志故事,组织开展“春笋计划”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指导等服务,积极推动无障碍城区建设……

  采访最后,张莹莹讲述了她未来的工作规划:“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肢体治疗方面的工作,比如与医院合作,在相对落后的山区、医疗水平有限的乡镇,分批次开展肢体畸形残疾人筛查,并开展医疗帮扶。”(李林晅)

  刘羲檬:17年悉心照顾瘫痪的母亲

  11月7日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只有零下2℃,刘羲檬做完兼职回到出租屋,窗外已飘起了雪花。她搓了搓冻红的手,便去厨房做饭。20多分钟后,刘羲檬把做好的土豆炖豆角、拍黄瓜和米饭一起端进卧室里的小桌上,和母亲一起用晚餐。

  3岁起喂母亲吃饭,4岁自己上幼儿园,5岁学会煮粥、煮面条,10岁学会中医按摩……过去的17年里,刘羲檬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母亲,并在上了大学后把母亲带在身边。11月5日,20岁的刘羲檬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对于这件事,她表示:“照顾妈妈只是应尽的责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2001年,刘羲檬出生在大庆市肇源县。不久,母亲王艳春因病瘫痪在床,父亲离家出走,她被寄养在姨妈家。3岁时,她回到母亲身边,开始学着拿馒头、黄瓜喂母亲;四五岁时,她在比自己个头还要高的锅台边踩着小凳学做饭,不知被烫过多少次。照顾母亲如厕,也是耗时巨大的“工程”。为了不让身体失去平衡的母亲受伤,年幼的她用瘦弱的身体承受倒下的母亲。6岁开始,她每天帮母亲穿衣、洗漱,打理家中大小事情。听说按摩会减轻母亲的疼痛,刘羲檬10岁时便学了按摩,至今仍坚持给母亲按摩。

  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刘羲檬顺利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如今已是大三。平日里,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她以打工贴补家用。

  谈到未来的打算,刘羲檬告诉记者,她已经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教师,带着母亲一起幸福生活。“全国道德模范张桂梅的事迹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教师,她改变了很多山区孩子的命运,她奉献自我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一辈子。”刘羲檬说,这么多年来,她得到了很多教师的帮助,未来,希望回馈社会,把爱传递下去。(罗园)

  完德尖措:画笔绘出心中大爱

  这几天,完德尖措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都是亲朋好友打来的电话或发来的微信、短信,祝贺他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能够去到北京接受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我也会珍惜这份荣誉,崇德向善,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完德尖措出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吾屯村,这里被称为“热贡艺术之乡”。完德尖措从小苦心钻研唐卡绘画技艺,出师后在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当画师并兼职教师,同时帮助家人打理经营方面的事务。如今,38岁的完德尖措,已经是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培养了358名热贡唐卡艺人。

  “我希望热爱热贡艺术的年轻人,尤其是家庭条件贫困的年轻人,有机会学习唐卡绘画,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也希望他们能够实现‘一人作画,全家脱贫’。”2010年以来,完德尖措自掏腰包,每年投入200万元,为170名贫困学员提供了免费学习的机会以及吃住补助。学员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完德尖措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学员患有重病,完德尖措不仅自己捐款,还积极与外地的企业家取得联系进行帮扶。

  在完德尖措的指导下,学员们通过创意设计和加工,把唐卡画作变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普通学员的年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这也让完德尖措开始思考,如何让热贡艺术成为贫困户家庭特色产业,更好地进行文化扶贫。完德尖措积极探索唐卡技法和画作内容,创新丰富唐卡内涵,举办中级、高级热贡唐卡艺术创新创作人才培训班,矿物颜料研磨、搭配等培训,还义务为169名热贡唐卡艺人销售唐卡画作,加快困难群众的致富步伐,也提高了热贡艺术品的市场竞争力。

  完德尖措热爱热贡艺术,为传承和弘扬热贡艺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心系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2014年起,完德尖措连续多年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村庄建设等捐款捐物。

  对于未来,完德尖措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我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热贡唐卡艺人,希望他们在传承热贡艺术的同时,也将助人为乐的精神进行传递。”(赵青)

  汪勇:守护白衣天使的“摆渡人”

  “服务他人,就是成就自我;奉献社会,才有无愧人生。在奋进的时代,每一朵浪花都应该是奋力向前的;在最好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作为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发言,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江汉分部经理汪勇倍感荣幸和自豪。

  说起汪勇,很多人对这个“快递小哥”的事迹都不陌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为遏制疫情蔓延与扩散,武汉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于1月23日10时起暂停运营。除夕夜,汪勇在微信群里看到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发出的一条乘车求助信息——当时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最多的医院,且地理位置偏远,出行十分不便。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汪勇毅然接下了接送医护人员的第一单,就此成为了穿行在城市中的“摆渡人”,和医护人员结下了“过命”的交情。

  大年初一清晨,汪勇开车来到约定地点接人。医护人员上车的那一瞬间,他在满怀崇敬的同时,也对病毒有抑制不住的恐惧,“当时紧张得腿脚发抖”,但心中更多的是感动,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了解到医护人员对车辆需求越来越多,汪勇通过朋友圈发布消息招募志愿者,火速成立一支约30人的接送医护人员志愿服务队。发现有医护人员吃饭不便,他又多方联系餐馆,搭建供餐应急配送网,落实每日近1.5万份餐食的配送。援鄂医疗队寒冬星夜驰援武汉,生活用品未带齐,他就和志愿者们帮助购买拖鞋、秋衣秋裤……他像一个支点,撬起蕴藏在群众中的齐心抗疫的正能量。疫情缓解后,汪勇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爱独居老人,帮扶贫困学生。

  面对全国道德模范这项荣誉,汪勇说:“我将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志愿服务,不断践行见义勇为精神,弘扬新风正气。”他表示,要带动更多像自己一样普普通通的“快递小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尽自己的力量散一分光、发一分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王露)

  何巧:我只是践行了自己的使命担当

  11月5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手语警花”的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何巧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我做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只是践行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而已。”11月6日,何巧从北京回重庆后,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她。电话里,何巧谦虚但又难掩激动。她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却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何其荣幸。

  何巧,2012年投身警营,2014年被调入磁器口派出所,是磁建村社区民警。磁建村社区有161名聋哑人。何巧第一次入户走访聋哑人家庭时,就因无法交流吃了“闭门羹”。“如果连他们说什么都听不懂,那还谈什么帮助呢?”何巧意识到,要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尤其是要为聋哑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就必须下苦功练好手语,通过交流这一关。她不仅找来手语教材和视频业余时间展开自学、自费报名参加手语培训班,还主动向社区聋哑居民请教。从2014年至今,她坚持手语学习,实现了与聋哑人无障碍沟通。“有困难找何巧”“要办事找何警官”,成为社区聋哑群众常常比划的动作。

  七年来,何巧扎根社区,把辖区聋哑群众当亲人,创建了“巧姐无声警务室”“无声义务巡逻队”。她参与调解涉及聋哑人矛盾纠纷成功率达100%,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96%以上。广大群众称赞她“全心为群众办实事,做聋哑群众贴心人”。

  何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架起警民连心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关爱之歌。从警9年,她荣膺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连续4年获评重庆市优秀公务员,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是荣誉和肯定,也是鼓励和鞭策。”何巧说,“今后我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尽己所能为聋哑群众服务。我也将充分发挥全国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民警增强服务意识,为人民群众服务好,站好岗!”(周洁)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