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详情】

贴福字,是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详情】

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趁着除夕来临回老家和家人团聚,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人一起共度农历新年。【详情】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详情】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详情】


“吃元宵”的信史始于宋代,彼时民间流行一种正月十五吃的新奇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详情】

放灯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晚,皇帝从深宫中走出,与民同乐。中唐以后,元宵节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青年男女以此作为寻觅伴侣的良机。宋代,元宵灯会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详情】

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详情】

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或13节。【详情】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详情】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
宋·李持正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详情】

踏青又叫踩青、春游,起源很早,但最初并不在清明,唐代以后随着清明节的形成和地位上升,才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内容。踏青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表达人们崇尚自然、顺应物候的态度。【详情】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于户,可以驱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详情】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详情】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用艾草汁或者是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详情】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且能清热降火,调理胃肠,是一种时令食品。据史料记载,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到了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形状也出现了菱形、锥形等,成为节日或民间风味小吃。【详情】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习俗活动。划龙舟进行比赛,是“取其轻利”,看谁划得最快。在“鼓击春雷”“棹歌乱响”中,水面艘艘龙舟,犹如“飞凫”,御风疾驶,棹影翻飞。【详情】

古代民俗理念认为五月并不吉利,民谚说:“善正月,恶五月。”此时节后逐渐开始多雨潮湿,人易生病,再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为了除秽驱毒,在端午节前后,古人们在门上悬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走毒虫,利于健康,《红楼梦》中亦有...【详情】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详情】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详情】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详情】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详情】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详情】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详情】

“拜织女”:七夕当晚,女子们会相约一起祭拜织女,祈求赐予巧智和如意郎君。祭拜后嬉戏玩耍,互诉心事。“拜魁星”:俗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详情】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由来已久。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详情】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详情】

“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中秋之夜,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埂边、菜园里或山坡上摸瓜果、蔬菜和豆类。这种风俗,在当时象征着人们的一种喜悦,代表着一种吉祥,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丰收的希望和梦想。【详情】

曳石又称“太平石”,起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戚继光而兴起的。曳石开始前,各队人员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系牢。曳石开始,石上坐一健儿,号令队伍进止。数十人在前面牵着麻绳沿街一边奔跑,一边呐喊,相互争竞。【详情】

月宫中的玉兔,在北京、天津等地被称为“兔儿爷”。俗话说“兔儿爷捣药,救死扶伤”。民间艺人用泥做成兔儿爷,将其彩绘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兔儿爷或持杵站立,或骑着老虎,憨态可掬。兔儿爷形状的玩具最受孩子们喜欢。【详情】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详情】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详情】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详情】

清代以来,四川人过重阳节,除饮菊花酒之外,还流行酿造“重阳酒”。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县志》说:“九月九日,人家酿酒,谓之‘重阳酒’。”【详情】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