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作为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峨眉山市积极构建“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微峨眉今日聚焦罗目古镇,探访这座千年古镇如何以“绣花功夫”书写文化遗产保护的“峨眉答卷”。
近年来,阆中古城以“修旧如旧”的匠心修复历史建筑,用“活化更新”的智慧延续城市文脉。实景演出让三国故事鲜活再现,古街巷的唐宋风韵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春节期间,非遗展演吸引年轻观众,老醋坊变身打卡热点——这些实践生动诠释:古城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在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峨眉山,一群文物守护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书写着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篇章。
1986年,阆中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生活在阆中古城中的4万多居民,用再平凡不过的烟火气,延续着古城的千年生机。人与城相契相守,和城中93条井字形街巷、270多座民居院落一起,传承着古城文脉保护的“密码”,铺展出一幅活态文化长卷。
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龙泉村,一座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水利工程——团鱼凼渡槽,触摸那个激情燃烧的水利建设年代,感受它至今仍在延续的“水润民生”使命。
历史文化名城资中,文化底蕴深厚。位于重龙镇御河沟的西岩摩崖石刻,主要部分完成于五代后唐时期,后世略有增补,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里的佛龛多、造型多、分布较广,是内江区域内重要的石刻集群。”8月28日,资中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杨永康等文史爱好者带领记者参观了西岩摩崖石刻。
在资中县罗泉古镇禹王宫社区,有一座五孔石桥静静横跨在珠溪河上,它就是“子来桥”。桥头两侧,栩栩如生的石刻龙头威严挺立。谁能想到,如今这般傲然的龙头,竟曾在桥下的珠溪河底沉睡了51年之久。
近日,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审核阶段,资阳市普查办于雁江区丹山镇梁家村唐氏宗祠正厅横梁上,首次发现一处保存完整的“物勒工名”题记,清晰记录了清咸丰三年(1853)宗祠营建时的出资人、总理、协理、监修及众工匠姓名,为研究川西民间建筑制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证据。
在东坡,有一道历经千年的印记,它饱经风霜雨雪,亲历战火硝烟,幸得留存至今。它,便是眉州老城门,如一部厚重的无字史书,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与生生不息。这道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城门,如今静静依偎在东坡区一环路旁。这里,曾是老眉州城东门——临江门的所在。驻足于此,指尖轻触石面,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掌心跳动。